【相关阅读】
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和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多边开发银行等全球治理平台机制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3)等区域机制,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推进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持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推动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中心。
二是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等区域机制合作。2025年5月举行的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批准了在清迈倡议下引入可以人民币出资的快速融资工具,实现了人民币在区域金融安全网合作中的突破。
三是深入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制定,提出中国方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无损、合规和互通”三原则已成为法定数字货币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准则。
四是依托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债务处置、跨境支付、加密资产监管、发展普惠金融等领域开展工作,维护多边主义。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处在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和金融安全网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如何看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基于对危机教训的反思,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越来越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弱化对单一 *** 货币的过度依赖,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二是逐步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使用,探索超 *** 货币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有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多元、均衡和公平的方向改革,增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
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要求,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果拉长一点周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是近20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的首次审查,决定将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仍保持第三位,位列美元、欧元后,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里程碑。2022年SDR审查期内,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各项指标上均有所提升。
在今年的论坛上,潘功胜行长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全球金融稳定和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等方面的主张。展望“十五五”,中国将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多边主义之路,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以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国际货币体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与包容性,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韧性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香港是全球规模更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统筹发挥人民币清算行、货币互换安排机 *** 用,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同时,常态化在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 *** 、金融机构和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丰富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设立100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为在港商业银行提供稳定且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二是不断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债券通”方面,2017年和2021年,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相继开通,为两地投资者投资彼此债券市场提供便捷通道。2024年,“债券通”债券被纳入香港金融管理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格抵押品,首次在离岸市场确立境内债券的担保品功能。2025年,进一步优化“南向通”机制,延长结算时间,便利购买多币种债券,并拓展内地投资者范围。“互换通”方面,2023年,“北向互换通”正式上线运行,允许境外投资者便捷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和集中清算。2024年,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上线合约压缩服务,帮助投资者提高风险对冲效率,降低业务成本。2025年,允许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延长合约期限,增加合约品种,扩充报价商队伍并提高交易限额。截至2025年8月末,“互换通”累计成交名义本金8.2万亿元人民币,较上线初期增长9倍,充分印证了机制的有效性。
三是推进两地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2025年6月,“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为两地居民实时小额跨境汇款开辟了“高速路”,有效提升汇款效率,便利两地居民日常生活。根据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末,“跨境支付通”共处理超70万笔汇款,其中北向支付约20万笔,南向支付约50万笔,双向汇款涉及总额逾40亿元人民币。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金融改革开放大局,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