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正在被中产们抛弃

音符科技网

文 | 新眸,作者 | 李小东

九月初,华为最新款折叠屏手机 MateXTs 在各大平台 *** 开售。然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抢购几乎是一场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无论是 *** 、京东的官方旗舰店,还是抖音直播间,页面几乎都在开售瞬间被挤爆,显示 " 拥挤 " 或 " 缺货 ",新机几乎 " 秒没 "。与此同时," 海鲜市场 " 上该款手机的溢价已炒高 6000 元以上。

这并非华为折叠屏首次 " 一机难求 "。据供应链消息,MateXTs 前期备货约 40 – 60 万台,但官方商城预售开启不到半小时便告罄。此前,MateXT 开售时华为商城曾涌入近 700 万人抢购,盛况空前,却依然难解 " 供不应求 " 的局面。

为何如此难抢?技术复杂性无疑是首要瓶颈。余承东曾坦言,三折叠手机要实现 " 量产、可靠 " 极为困难。其次,华为在新品发售初期常采取 *** 策略,既为测试市场水温,也意在维持话题热度。再加上黄牛利用技术手段大规模抢购、囤货,进一步加剧了货源紧张。

表面看来,折叠屏市场似乎依旧火热,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现实:在智能手机行业整体出货量连续三年下滑的背景下,折叠屏的 " 繁荣 " 更像是一种 " 虚火 "。

IDC 最新报告显示,2025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为 1983 万台,同比增长仅 6%,远低于 2023 年 26% 的增速。尽管绝对值仍在增长,但与此前行业的高预期相比,这一数字显得乏力。目前,中国折叠屏市场渗透率从 2021 年的 1% 提升至 8%,对于一个历经数年发展的品类而言,其市场影响力依然有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折叠屏市场高度集中——相比华为 75% 的市场份额,其他厂商在剩余四分之一的空间中激烈缠斗。与此同时,转转集团的数据指出,二手折叠屏手机交易量同比上涨 73%,平均持有时间仅为 13 个月,远低于直板手机的 22 个月。

一边是新品抢购的 " 秒光 " 盛况,一边是二手市场的高流转与短持有周期——折叠屏手机,似乎正从厂商描绘的未来形态,逐渐沦为部分消费者手中的 " 短期玩具 "。而在一次次抢购失败与快速转手之间,曾经对折叠屏抱有热情的中产消费者,或许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祛魅。

市场正在加速分化

中国已正式超越其他市场,成为全球更大的折叠屏手机市场。但这片繁荣景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多数品牌难以立足。

2025 年上半年,华为折叠屏出货量达 374 万台,占据中国折叠屏市场 75% 的份额,创下历史新高。截至 2025 年,华为折叠屏手机在国内市场份额甚至超过 65%。

在折叠屏领域,华为的霸主地位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品牌认知上。一位金融从业者在采访中坦言:" 朋友圈里晒折叠屏的,十有八九都是华为。"

折叠屏市场呈现出 " 一超多弱 " 的格局。荣耀以 11% 的份额位居第二,三星和 vivo 各占 6%,OPPO 与小米则以 5% 的份额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六。

这种市场集中度在科技产品史上极其罕见。

面对华为构筑的高端壁垒,其他厂商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

荣耀、小米、OPPO 等品牌正试图通过性价比策略加速市场下沉。例如,荣耀 MagicVFlip2 起售价为 5499 元,努比亚 Flip 的起售价更是下探至 2999 元,试图以更低门槛吸引尝鲜用户。

华为则持续向上探索,巩固其高端形象。其新款三折叠屏手机 MateXTs 非凡大师即便定价高达 17999 元起,官方商城仍显示 " 上线即秒没 ",线下预订也需等待长达两个月才能拿到新机。这种 " 一机难求 " 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其品牌稀缺性和高端定位。

一位手机业内人士评论道:" 这个价格(指荣耀 MagicVFlip2 的 5499 元起售价)在直板机中都不算高,折叠屏手机正加速普及。" 但这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厂商尚未具备在超高端市场与华为正面抗衡的能力。

从上游供应链来看,折叠屏手机的高成本是阻碍其普及的首要因素。集邦咨询(TrendForce)的分析指出,铰链在折叠屏手机单机物料成本(BOM)中占比就达到约 5%-8%。显示模组与铰链的成本合计更是超过整机成本的 50%。这直接推高了终端售价。

主流折叠屏手机仍集中在万元以上价位带:华为 MateXTs 起售价 17999 元,1TB 版本高达 21999 元;即便定位相对亲民的 vivoXFold5,起售价也达到 6999 元。对比苹果 iPhone17 标准版起售价约 5999 元,折叠屏的价格明显偏高。

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 折叠屏的定价,厂商也很无奈。高企的零部件成本和尚未规模化的生产,导致终端价格难以短时间内大幅下调。"

更重要的是,高价产品往往对应高端化的品牌认知,在这一点上,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还处在爬坡的位置。

一位金融业分析师指出:"1.8 万 -2.2 万元的超高端价格带,目前几乎只有华为一家在做,属于技术无人区,但也意味着市场容量有限。"

IDC 报告同样显示,当前折叠屏市场 " 很大程度上还是厂商在推,而非消费者主动拉动需求 "。

产品困境:轻薄化的本末倒置

不知从何时开始,折叠屏手机的宣传重点从大屏、高办公属性逐渐转变成了 " 全面轻薄 "。

与过去相比,行业的发展方向正在似乎正在出现一定偏离。

早期的折叠屏手机确实是 " 板砖 " 一块,接近 300g 的重量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为此,厂商们拼命给折叠屏手机减重,从 300g 到 250g,再到 230g,甚至已有产品将重量做到了 219g。

更轻更薄本是好事,但问题在于,轻薄化是以配置妥协为代价的。

" 随着折叠屏越做越轻薄,代价是什么呢?很明显是配置上的妥协,虽然厂商在发布会上都表示自己运用新的技术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但硬件的差距是软件算法永远无法弥补的。"

具体来说,新款折叠屏手机往往在电池和影像系统上率先遭重。更薄的机身决定了电池容量会变得更小,相机模组厚度也会降低。

结果就是," 我们去对比新老产品时,会发现新款的配置反而不如老款。"

轻薄化还带来了产品同质化的窘态。

早期每家厂商的折叠屏产品都各有千秋,有的主打 " 小尺寸横折叠屏 ",有的主打 " 六边形战士 ",有的主打 " 比影像旗舰还猛的影像 "。

但如今所有厂商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减重、减薄、加电池。

可折叠屏更大的痛点——折痕、耐用性、软件适配,这些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多大的突破。

这就像锻刀大赛大家都在比谁的刀更好看,却忽视了刀是否耐用的特性。

耐用性争议是折叠屏面临的技术原罪。与直板机相比,折叠屏的核心难点在于铰链与柔性屏幕,用户对 " 折叠寿命 " 的担忧仍未消除。

对于消费者而言,折叠屏手机代表了未来科技,但其高昂的售价和实用性顾虑,让许多中产消费者望而却步。

根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调研,尽管有 70.1% 的用户表示会考虑购入折叠屏手机,但用户的顾虑也非常明确:61.6% 的消费者担忧铰链或屏幕寿命有限,57.1% 觉得换屏、修铰链费用过高。

一位华为 MateX5 用户田先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 刚开始使用时,大屏和多任务处理等功能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很多应用并没有针对折叠屏进行优化,大屏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他直言,下一部手机可能不会再选折叠屏。

在二手市场,折叠屏手机也面临着 " 不受待见 " 的窘境。转转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二手折叠屏手机的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长了 73%," 屏幕折痕 " 与 " 铰链松动 " 是其最常见的折价原因。

一位手机经销商张先生也证实:"(折叠屏手机)维修成本太高了,客人知道这些问题后,更不敢买了。"

前途迷茫:生态短板与苹果缺席

应用生态的碎片化让折叠屏的 " 大屏优势 " 难以落地。

理论上,折叠屏的超大屏幕可实现多任务处理、PC 级办公等场景,但实际体验中,多数应用仍未完成适配。

行业人士指出,折叠屏要摆脱 " 新奇玩物 " 的标签,必须完成从 " 硬件形态创新 " 到 " 软件生态成熟 " 的转变。

" 更贵的价格、更大的屏幕,却没有换来使用体验的显著提升,消费者自然没有购买动力。" 一位手机行业分析师表示。

在硬件创新放缓的背景下,软件层面的升级将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折叠屏行业正逐步迈入 " 软件定义硬件 " 的新阶段。

然而,软件生态的建设非一日之功。

厂商需进一步深化与开发者的合作,加速大屏生态建设,在优化软件应用大屏适配体验的同时,探索与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

与安卓阵营在折叠屏上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至今未推出折叠屏手机。分析师预测,苹果的折叠屏 iPhone 可能要等到 2027 年才会亮相。

苹果的缺席并非对折叠屏技术的否定,而是对其成熟度的保留态度。

即使是最坚定的折叠屏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折叠屏产品仍未能解决基础性的用户体验问题。

" 以类似于电脑办公需求为设计出发点,才是折叠屏应该有的设计思路,但纵观目前的市场,绝大多数厂商似乎都没有这么去做,反而还是把折叠屏当做一个可以翻开的手机,这才是核心痛点。"

在办公属性上,折叠屏手机确实拿出了各种例如多任务处理、PC 级 word 文档、双屏并行显示等各种功能,但这还远远不够。

例如某些电脑页面在手机端显示仍不完整,功能也会缺失,这远未达到大家对 " 轻办公 " 的需求。

距离之一批折叠屏手机上市已过去六年,技术瓶颈仍难以突破。IDC 预计,到 2029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接近 2729 万台,五年复合增长率仅 7.8% ——远低于行业早期的乐观预测。

留给折叠屏手机的时间只会更加紧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2只个股获南向资金连续净买入
  • 聚辰股份大宗交易成交101.46万股 成交额1.53亿元
  • 国光连锁10月22日龙虎榜数据
  • 维谛技术公司报告第三季度盈利超预期并上调2025全年展望
  • 光大银行大宗交易成交326.06万元
  • 白宫官员:特朗普或在东盟峰会期间与巴西总统卢拉会晤
  • 恒立液压现16笔大宗交易 均为折价成交
  • 科威尔大宗交易成交52.03万股 成交额1953.56万元
  • 上汽集团大宗交易成交422.33万元
  • 龙虎榜机构新动向:净买入12股 净卖出12股
  • 沪股通现身7只个股龙虎榜
  • 华谊集团跌停,4机构现身龙虎榜
  • 43股每笔成交量增长超50%
  • 金价银价为何急跌?分析人士:此次贵金属价格集体大跌是多重因素共同施压造成的
  • ST泉为:第三季度净亏损2201.4万元
  • 澄星股份10月22日龙虎榜数据
  • 国盛智科大宗交易成交338.75万元,买方为机构专用席位
  • 希尔顿酒店三季度盈利超预期,设定强劲单元增长目标
  • 张雪峰多个平台账号可正常关注,现身直播间称:“这一个月思考了很多事情,也经历了很多事情”
  • Meta人工智能部门将裁员约600人
  • 骄成超声大宗交易成交12.10万股 成交额1191.25万元
  • 深股通现身7只个股龙虎榜
  • 普源精电限售股解禁 理财投资近18亿仍赴港上市?
  • 华新精科上市募资7亿多元 2024年硕士及以上学历研发人员为零
  • Pegasystems报告年度云合同价值激增27%
  • 美国初期财报显示企业业绩创四年最佳水平
  • 今年冬天是“超级冷冬”?最新回应
  • 日赚近1.8亿,“宁王”订单激增下扩产:受制于产能今年市占率下滑
  • 奈飞财报不及预期、营业利润受损,股价应声下跌
  • 福特汽车因后视摄像头缺陷召回超140万辆汽车
  • 美股Beyond Meat触发熔断
  • 特斯拉因潜在电池连接故障召回部分Model 3与Model Y车型
  • 华尔街顶级分析师评级:科芯科技获上调评级,惠普遭下调
  • 直觉外科上调2025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量增长指引
  • 初创公司Sumble获3850万美元融资 旨在为销售情报注入AI驱动的场景信息
  • 爱彼迎CEO:ChatGPT不够稳定,暂无法整合进旅行应用
  • Anthropic正与谷歌协商数十亿美元云服务协议
  • 三星发布Galaxy XR头显设备,对标苹果Vision Pro
  • 李蓓:A股大上涨趋势还在前半段,当前驱动因素是估值的回归
  • 董事长刘庆峰、董秘江涛巨额高薪,科大讯飞陷盈利黑洞,前三季扣非亏超3亿,三季度净利大增政府补助遮羞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