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仿佛一夜入秋,只等连续五日平均气温低于22℃后的正式宣告。自2025年5月12日起到10月18日,这座城市的居民已有160天在度夏,接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长天数——2021年的162天。这一季的高温更令人印象深刻。据徐家汇观测站数据,曾有连续25天更高气温在35℃以上,打破了保持99年的连续24天高温纪录;全年高温日(日更高气温≥35℃)有54天,超过了2024年的52天,其中还有1天在10月,上海152年以来的10月中旬更高气温纪录也被打破。
未来数年内,漫长且高温的夏天还将持续出现,中国乃至世界的诸多城市需面对这一关乎气候适应的挑战。近一两年,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地出台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而在防范应对台风、洪涝、咸潮等灾害之外,城市需对构建可持续降温系统投以更大的关切。
对此,或可参照位于热带的城市的做法和效果。2025年9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了为海南提出“清凉城市”概念的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规划师林光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副教授袁琳,并查阅新加坡、广州等国内外城市的信息,结合上海等地的实践对照,尝试回答城市降温需要有哪些考虑,为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方可以如何推进。
不能仅把降温作为私人的事
海南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每年4月-10月之间,人们要在白天步行出门,是一项重大挑战。可供遮阴的树木或设施不足,人们对白天的户外活动就更消极。这也导致恶性循环:人们感到外面又晒又热,依赖室内或车里的空调;而开空调制冷,则令室外空气更热;这就让更多人放弃了趁着傍晚或一早尽可能去户外活动的想法。而空调过度使用,可能诱发身体不适;以当下的能源结构,这对应着大量碳排;在城市层面,公共空间这大半年内使用效率低,街区商业活力也无从提振。
“清凉城市主要解决的是室外的热舒适度。人们普遍把降温作为一件私人的事,更为关注建筑内部的能源利用。要改变这一认识。”林光明是海南引进的国际人才,曾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和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任职。他认为,同为热带岛屿城市,海南参照新加坡“Cooling City”的做法改善气候环境,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并列举了具体案例、策略和设想。
就此,“清凉城市”是要通过生态调控与工程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科学干预城市热环境形成机制,系统性降低城市热岛强度、改善微气候环境。2024年7月《海南省“清凉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因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山林、水体等大型生态冷源已得到保护,风廊空间格局基本确定,海南更多在街区详细规划层面推进,对正在进行的新建项目或城市更新项目,引导相关主体,围绕户外的热舒适度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研判如何提供政策支持。
城市需在存量基础上考虑通风、遮阴等被动式降温技术的应用。比如,在建筑密集的区域,需设置较好的遮阴系统,包括建筑设施和树木等;建筑物之间的热辐射也会令室内外温度升高,需考虑运用高反射率的冷屋顶涂料。

袁琳副教授清凉城市课题组学生林文滔,在某社区停车场开展微气候实测。 袁琳 供图
“夏天车子停在暴晒环境,和停在地下车库相比,前者会高10℃。”林光明指出,在热带户外,相比没有遮阴的地方,遮阴的地方会低4℃-7℃。绝对温度越高,相应温差越大。袁琳也在街区尺度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土地 *** 且反射阳光,在具有大型停车场、公共厂房和大型菜市场等设施的地段,周边社区会比较热,需结合绿色空间的营造,运用遮阴植物等进行改善。

2025年9月,上海,学童走在上学路上。 王昀 图
舒适度最终落在人的体验上。袁琳正围绕海南清凉城市适应性策略进行研究。理论上,中小学生应是最主要的步行群体。但他对海南调研发现,步行或骑行上学的学径,在早上上学和傍晚放学的时间段,存在明显的热暴露。家长普遍开车送孩子上学,也导致交通不畅。校门前需要设置树荫等纳凉点,让接送孩子的家长可在此停留,免于暴晒。

袁琳副教授清凉城市课题组学生陈瑞林,针对某路段林荫开展微气候实测。 袁琳 供图
近五年来,广州、深圳等地也在运用冷源给城市降温。其他城市也有诸多需要未雨绸缪之处。比如,上海有诸多城市更新项目正在推进,未来需要更多考虑纳入被动式降温的做法。尤其是,未来要营造街区活力,在现有的绿化率等指标之外,还需未雨绸缪,在公共空间运用更多手段。
以上海、杭州等地进行分析,林光明提到,长江三角洲的夏天可能有三四个月,最不舒服的时段约有二十天,如果夏季室外温度在37℃-40℃,地面温度会达到50℃以上,如果从家里出来到地铁站,要走50-100米,则需要每隔二三十米有树荫,让人们能够克服心理障碍走过去乘坐公共交通,而不是宁愿自己开车堵在路上。
面向生态,因地制宜
“要把城市作为自然的配套基础设施。不是让城市支配自然,而是要让自然支配城市。”林光明希望让海南的生态基底回归到城市化之前的状态。他打了个比方:“城镇化过程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就像把一件衣服从头剪开。好的设计师可以把它再缝合回去,只是其中有一些线头。”
其中也会遇到难题。海南岛会遭遇台风冲击,能形成树阴的植被往往难以抗风。2024年9月,海南岛受超强台风“摩羯”冲击,根系浅的榕树被连根拔起,路面遭到严重破坏。而椰子树虽能抵抗17级的台风,但几乎没有遮阴效果。

2024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冲击,海口行道树连根拔起。图片来自 ***
不能以抗17级台风为标准要求所有城市植被。未来需要选择培育兼具遮阴效果和抗风性的树种,还要创造令根系能够扎深的条件。林光明提到,三亚海边种的大叶檀和小叶檀,去年扛住了12级风。小叶檀一旦长成,配以适当修剪,会形成不错的遮阴效果。
老树的意义十分重大。袁琳2025年3月在三亚调查时发现,鹿回头风景区附近有生长多年、遮阴效果非常好的榕树,由于根系扎得好,也能抵挡一定的台风。所以,如何科学选择和培育林荫,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诸多沿海城市常遭遇台风,如何权衡?林光明认为,不同地方受台风影响的状态不同,要在经历相应事件、研判具体情况之后,找到因地制宜的办法。另外,考虑到财政约束,相比大量引进树种,更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去涵养在地的生态条件。

2025年4月,海南野生动物园。王昀 图
“清凉城市的工具系统,在不同城市都具备。比如大的通风廊道、山海关系,以及大的天然冷源。”袁琳提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海南作为海岛,海洋风非常充分,更关注郊野冷源。
至于上海,处在从江南市镇到面向海洋的过渡地带,黄浦江和苏州河从市中心穿过,就是很好的天然冷源;而沿江湿地、郊野公园等处的生态修复工作也极为重要——倘若生物多样性强,则可以支持更好的阴凉环境。南京、重庆等地比较闷热,需考虑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创造风廊;西安、郑州等北方城市面临干热,则需搭建喷雾或水冷等设施。
撬动各方动力
首先,对新建的建筑而言,需要考虑更多政策供给。2025年5月,海南省人民 *** 印发《关于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推进“清凉城市”建设,对原有建筑加装连廊、电梯等配套设施,允许增设的地上停车库、配电房“下改上”等不计入容积率。
林光明提到,新加坡 *** 为鼓励开发商做面向清凉的工作——比如把高楼中间某几层架空,以改善区域风环境,会为其提供包括容积率在内的补贴。中国地方财政当下普遍吃紧,更需进行政策设计。林光明设想,还可再进一步,如果开发商能按一定标准加盖遮阴设施,相应空间或可不做计容也不算入总建筑面积,再补贴几个百分点的容积率。

响应“清凉城市”,海南一家商场自己投入资金,做了遮阴连廊。图片来自 ***
其次,在技术支撑之下,可考虑更新硬性指标约束,做更立体的生态评估。当下绿地率有法定标准,对应不同项目类型,更低限度是25%-35%。而开发商占用绿地开发建筑对周遭微气候的影响,随着环境信息技术发展,已能进行更全面评估。举例而言,如果开发商占用绿地进行建设,又采用垂直绿化等补偿,让微气候达到绿地被占之前的状态,那么从现实情况出发,可在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为开发商在绿地率方面释放一定弹性空间,甚至可提供地下空间等开发权激励。
政策供给需要充分的技术支撑。袁琳的团队采用各种气候模拟软件,可模拟不同设计方案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最后清晰看到结果——究竟是带来更强的热效应,还是营造凉爽的环境。以此,可对方案进行评价或调整。袁琳指出,这样做绝不是放松对环境生态的要求——需对涉及开发商的工作给出门槛, *** 和专家系统应在此发挥作用,要求开发商和设计方形成好的方案,并真正落实操作。相应的标准和激励则可成为政策明文。

上海之一批低碳社区,小区中的树已长得非常茂盛。《当阳光照进社区》剧照
最后,需要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此事,让项目得到良性反馈。在此,上海可做之处颇多。比如有诸多建成时间较早的社区,有更丰富的植被基础,需要借此营造气候适应空间,鼓励社区从老到小的不同人群出门活动,在既有社会资本的基础上,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意识相互带动。最近的一则微纪录片《当阳光照进社区》,展现了社区的设施和居民的关系——除光储直柔设施外,大树、凉棚等遮阴设施,乃至小型的社区花园,以及周边的小公园,都在承载居民自发组织、以绿色低碳为主旨的活动。因为珍惜人与人的关系,大家更想走出家门,希望露天的公共空间更为舒适,也更愿意共同致力于哪怕一点点可持续的小事——营造自己的阳台花园,维护社区的生态菜园,推广光储直柔应用,尽可能旧物新生。社区成员可以更好地意识到自己与气候变化这件事有关,并以共创的清凉社区为骄傲,这可能构成城市绿色转型的原动力之一。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