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向来对死亡讳莫如深,然而在韩云的笔下,死亡却如花开花落、昼夜更替般自然平静。
文丨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丨陈晓舒
校对 丨张彦君
►本文6030字 阅读 8分钟
韩云的手机 24 小时开机,有时,深夜两三点, *** *** 骤然响起,听筒那端传来啜泣与恳求。她会立马换上一身黑色衣裤,奔赴现场。
她是一位民间入殓师,天津管这行叫 " 大了 "。出生在 " 白事世家 " 的她,今年 50 岁,是家中第三代 " 大了 "。
死神前脚走," 大了 " 后脚就到了。体面地送走死者、抚慰生者是 " 大了 " 的专长。他们是义务心理辅导师,是张嘴就来的脱口秀演员、急救员,甚至是家庭调解员。
韩云的身份更多,她还是位作家。她的新书《花落了:一个大了的生死笔记》记录了 9 个真实的白事故事。这些故事折射出天津 40 年来殡葬习俗的变迁,也流淌着人世的无常与冷暖。
中国人向来对死亡讳莫如深,然而在韩云的笔下,死亡却如花开花落、昼夜更替般自然平静。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她,想要留住记忆中那些温情的白事故事,更想用天津人特有的幽默,轻轻道出自己的态度:" 如果死只能有一种样子,那活着,咱就得有无数种活法儿。"

《花落了:一个大了的生死笔记》作者韩云。陈财余 摄
以下是韩云的自述。

我是一位 " 大了 ",拼音 dà li ǎ o。所谓 " 大了 ",是天津对民间入殓师的称呼。" 大了 ",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有了。估计是大家觉得 " 大了 " 能把他们眼前最困难的这件事情——死,都能打包了结。
一个好 " 大了 " 要能张罗好整个白事,懂得所有老例儿,提供一条龙服务。在我看来,能了却白事中所有细节的同时,也能帮逝者家属了却一些悲伤。
以前的 " 大了 " 并不多,我们家三代都是做 " 大了 " 的。从爷爷那时候起,附近几条胡同上千人,遇到白事都会来敲我家门,跪求 " 大了 " 主持,那时候都是免费帮忙。
我是 1975 年出生的,小时候的白事还比较简陋,没有现在的冰棺、寿衣店。父亲会张罗着把镜子糊上,把逝者家里的门卸了,在下面铺上凳子,给逝者当床。很多寿衣也是逝者自己家中做的,简简单单摆三天贡品,这辈子就算是结束了。
我爷爷和父亲一辈子都是木匠,做 " 大了 " 只是帮忙。我知道父亲并不想做这行,他其实想当个海员。留下来是觉得,人家上门来请 " 大了 ",那么大的事奔着你家来了,结果你不做了。邻里之间亲如手足,再加上江湖中的道义,这事你能推出去吗?
那时候,一个 " 大了 " 在群众中也很有威信,人家要信任你才能让你来做。他得是主事人,能镇得住闹丧、压得住茬,让一切井然有序。父亲不想辜负了这种信任。
我父母是在姥爷的白事上认识的,我出生后也总被父亲带着一起去参加白事。我并不排斥,因为白事上总能吃到果仁儿、白皮儿点心、水果,很多东西并不常吃到。白事上还有其他的小朋友,对于幼年的我来说,白事就是一场聚会,没有任何恐惧。
父亲送走的那些人,其实都是他熟悉的街坊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时候胡同里人情味浓,谁家有事帮忙看个孩子,包饺子把皮破的留给自己、送出去好的,这都是常有的事。
有时候送走熟悉的人,父亲会自己从家里带一碟果仁儿,或者拿个酒盅子、点根香烟——这是逝者生前喜欢的,他想要在最后放点逝者喜欢的东西。
有的白事,街坊邻居去得比亲戚多。《花落了》书中的三大爷是我们的胡同长,也是打过仗的老兵。在 80 多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快活不成了,想见证自己的白事,于是把白事办成了一个 " 生日会 "。他穿上了军装等待着宾客,很多老战友和邻居都去了,大家热热闹闹地和他告别,聊着年轻时的故事。半个月后他安然离去。
三大爷的白事就有点像天津的 " 老喜丧 ",这是天津独特的一个传统。逝者活到 80 岁以上就属于老喜丧了,如果家属要按老喜丧来办,女性家属头上戴红喜字,寿衣、贡品旁也会放喜字,人们觉得人能活到这么长寿去世,是有福的,大家一起见证着这个老人的离开。

如今很多悼念室以鲜花装饰,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受访者供图

以前 " 大了 " 管得可细致了,包括谁守灵、孝袍怎么穿、家里怎么烧纸、大家伙怎么吃饭都是 " 大了 " 说了算。谁衣服没穿对、扣子没扣好," 大了 " 是会训斥的,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逝去的长辈。
我父亲平时是一个三棍子打不出个屁的人,沉默寡言、慢慢吞吞,喜欢喝个小酒儿,但是做 " 大了 " 的时候,可以用雷厉风行来形容——他能以很快的速度用白酒给逝者净身、穿衣,并且上面一直盖着被单,给逝者保留身体的尊严。
" 大了 " 始终是为活人服务的,师傅们深知自己的责任,一个 " 大了 " 既是义务心理辅导师,又是张嘴就来的脱口秀演员、急救员,甚至是家庭调解员。
这是一个考验应变能力的行当。遇到哭得伤心的家属," 大了 " 还能见机行事把人逗笑了。比如一家男人去世了,媳妇哭到最后," 大了 " 开了句玩笑:" 两口子过得也不是夺(多)好,甭哭了,再把自己身体哭坏了,他再也不会给你做难吃的饭菜了。"
在天津,熟人间说这些话是不会让人觉得冒犯的,反而大家都理解是知己的安慰,哈哈一笑就止住泪了。当然这也得分场合和亲疏关系。
我做 " 大了 " 还扮演过蜘蛛侠,那是我在《花落了》里的最后一个故事。一个 7 岁的白血病男孩去世,父母想要在游乐场给孩子办一场白事。这场白事更多是为了男孩的妹妹办的,女孩知道哥哥的病很严重,经常问父亲,死是什么?哥哥死了要去哪里?
有一天女孩再次问的时候,父亲告诉她,死是去自己喜欢的地方玩。于是女孩很兴奋地说,哥哥最喜欢游乐园!最喜欢蜘蛛侠!于是每次父母都会给孩子讲游乐园的故事。妹妹还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哥哥,两个孩子都很高兴,兴奋地讨论着这个关于死亡的童话。
在男孩去世前,孩子的父亲找到了我,告诉我他们的计划——我穿着蜘蛛侠的衣服,抱着男孩上摩天轮,他们已经提前和妹妹说好,蜘蛛侠会在摩天轮上变个魔术,蜘蛛侠会带着哥哥消失,哥哥从此以后要和蜘蛛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那天的计划顺利进行,但我抱着男孩准备走的时候,妹妹突然哭喊着不要哥哥离开。她似乎懵懂地意识到了,死亡是什么。
我站上了摩天轮,按照之前的约定,在摩天轮的更高点蹲下 " 消失 "。我轻轻地把男孩放在椅子上,摘下面具擦着眼泪。
我很少因为办白事哭,那次我哭得很惨,我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些伙伴。怀中的孩子就像个透明的小娃娃一样,没有人看到能受得了。
那天给办完白事,孩子的父亲问我:" 大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怕死吗?" 我摇头,他继续说:" 因为我们拥有的爱太多了 ……"

《花落了:一个大了的生死笔记》。图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该哭就哭吧
白事就是花花世界的小缩影," 大了 " 就是里面的见证者。
为了去世老人的一套房产,几家人闹丧打起来,要把冰棺掀开把遗体抬出," 大了 " 死死趴在棺材上直到警察赶来;春节前父母车祸抢救无效去世," 大了 " 答应孩子妈妈最后的遗言,在除夕夜戴着喜羊羊的头套,陪着孩子一起放烟花 ……
做 " 大了 ",最怕的不是哭得撕心裂肺的亲属,而是完全不哭的至亲。
有一位母亲,家里独生的孩子因病去世了,她表现得非常冷静,面无表情,像个机器人一样照顾着来慰问的亲朋。这种我看到了很害怕,家里人也都注意到了,怕她想不开,毕竟人的情感是需要释放的。
我找个地方和她坐一块聊。我说孩子这样走不再受罪了,对他来说是好的,问她怎么不哭啊?她就告诉我,自己伤心了还得让大伙照顾,不想让大伙不放心。
我告诉她:" 我从小也懂事,特别能理解您,一辈子懂事,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但是您现在的角色就是个妈妈,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了,该哭就哭吧。" 听到这句,那个妈妈抱着我突然哭了。
做 " 大了 " 这么多年,我也见过随家人离去的。有个老太太用水果刀割腕自杀了。老人在床上瘫痪了 19 年,一切都需要家人照顾,但是身上没有褥疮,两条腿萎缩得也不太严重,一看就知道是有人经常给 *** 。
我到她家的时候,老太太去世没多久,哭得最厉害的是她的老伴,一位 70 多岁的老大爷。他一头白发,很瘦很窄的肩膀哭得一抽一抽,像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孤零零坐在一把椅子上自言自语。我那一天突然之间明白了 " 老泪纵横 " 是怎么回事。
水果刀是老大爷前一天削完苹果忘在床上的,谁也没有想到老太太偷偷藏了起来。
老大爷嘱咐我好几次,净身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给老伴擦拭。" 她怕疼,但总忍着不说。" 我用很轻的力道抚摸老大爷,和他确认这样行不行。
这样温柔的一个老大爷,在那天晚上,也割腕随老伴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也好像被刀割了一下,这个故事每次讲都像犯心脏病一样疼。
我和他们的儿子说,放大一张父母的合影,他们要在一起,不打算分开,就让他们安心地一起走。其实见多了久病难医的逝者,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依靠家属活着,反过来是家属把他们当作信念活下去。

《花落了:一个大了的生死笔记》作者韩云。陈财余 摄

白事上能见识到各种人情冷暖,办完白事之后也一样。现在人们对于死亡的接纳程度高了很多,对入殓师也没有那么深的偏见和敌意。在我小时候,情况可完全不是那样。
刚上初中那会儿,不知道是谁嘴快,我爸是 " 大了 " 这件事情被同学和老师知道了。有的老师不批改我的作业,嫌我作业有味道;班里有四个男生每天早自习给我开一场追悼会,不厌其烦。
我曾偷偷在书包里藏了一把小刀,但是家里做白事的,我知道人是很脆弱的,这种事做不得。我把眼泪憋在心里,不敢哭,怕哭了那些同学更嚣张得意。
我也能理解,毕竟那个年代还没有冰棺,夏天接触遗体久了,衣服上难免粘上尸臭味。可理解归理解,心里还是难受。我觉得,白事仿佛是一场聚会,上学是另一场聚会,这两拨人为什么看待 " 大了 " 的态度相差这么多。
我一直忍耐着,直到有一天他们竟然给我爸妈开追悼会。我疯了一样把作业本卷起来冲向他们打,结果是他们四个人一起打我,所有同学都看着。
只有我的同桌花猫冲过去帮着我打。当天下午那四个同学又找来外校好几个人,把我堵在学校门口不远的楼洞口。就在我觉得我快*时,花猫从天而降,带着一把生锈的菜刀。
他对着空气乱砍一气把那些人镇住,最后冲着自己右手砍了下去。" 今天这事,我扛啦。我砍自己一刀,以后咱们谁也别招惹谁。" 许是没见过这么狠的人,后来他们都没再欺负我。
不幸的是,花猫的故事也在《花落了》这本书里。他是我们班最帅的男生,也是我过命的兄弟。最后我做了他的 " 大了 ",亲手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到了高中,我开始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同学朋友基本不知道。但是如果父母做白事需要搭把手的时候,我也会去。
我母亲和父亲结婚后,就接下了为一些女性逝者做 " 大了 " 的责任。有些女性逝者,家属因种种原因无法为其净身穿衣,就会请我母亲去帮忙。
她是热心肠,也容易入戏,总把逝者当成自家人。有一回半夜,她去一个上吊自杀的人家里,一边给逝者净身,一边数落她:" 有什么想不开的,非得走这条路 ……"
刚入殡葬这行,总有新 " 大了 " 害怕尸体,父亲会告诉徒弟:" 你惧怕的这个人,是他们家最亲的人,一家子都不想失去这个人。你们这么一想,就不觉得害怕了。"
父亲常用喝醉酒才有的温柔语气,像哄小孩子睡觉一般对逝者说:" 这辈子不容易吧?这下好啦,都放下好好歇歇吧。"
对我来说,我也希望能宠着这些刚刚故去的人。不管他们多么僵硬,面容多可怕,但看到男人手上的老茧,女人扁平的 *** ,或者被病痛折磨干瘦的身体,我会觉得他们一辈子一定受过很多苦难,我想像宠孩子一样,把他们送走。
跟着父母帮忙多了,我也能理解父亲当年放弃梦想、选择留下来的原因——那种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好。当家属红着眼睛,握着你的手说着感谢的话时,你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有时候,父亲为逝者整理好遗容,逝者的子女甚至会当场跪下道谢。
" 我从你爷爷手里接过这摊活,我只能传下去,也只能给你。" 他对传下去有一些执念,而我也逐渐接了过来。虽然我不想做 " 大了 ",更想做一个作家。
小时候我不太懂什么是作家,只知道记得电视里播出张海迪的故事,她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当了一个作家,阅读自己写的散文,在窗户前看着小伙伴都去上学的那种心境,一下子打动我了。
我当时就想,她怎么能把我的心写得这么真实?我好像跟她一样,她是身体上有残疾,而我是被孤立的那种。
后来发现,做 " 大了 " 和当作家也没什么冲突的。30 年前我就开始把我经历的白事投稿给杂志社、报社,最多的一次拿到了 500 元的稿费,顶当时老百姓一个月工资。父辈做 " 大了 " 不要钱,到我这里也不好张口,所以稿费也支撑了我一部分的生活。
从我记事到现在,见证了天津殡葬业 40 年的变化。父辈那个年代做 " 大了 " 都是免费的,现在收费,但也更规范、更有个性化。
有的女孩去世前要求穿紧身裤、漂亮的裙子、头上戴着皇冠火化," 大了 " 会尊重她的请求,也会延续一些老例儿,把棉衣棉裤放在她身旁,告诉火化人员到时候一起烧了。这也代表家属的心意和 " 大了 " 的送别之情。

做一辈子 " 大了 ",这份职业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有人问我父亲:" 做这行,您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其实他的心境早已抵达另一个层面。他常说:" 人一死,就变成了植物,从动物回归为植物。"" 死是个游戏,和捉迷藏一样,只是这一次躲起来,没有人能找到了。" 他能如此看待死亡,不是麻木,而是一种平常心的全然接纳。
这些话,我用了一辈子去理解。人去世这事儿吧,有点像四季轮转、昼夜更替。昨天过去了,不再会回来了,这是一种 " 逝去 ";你看完一本书,不再看了,也是一种 " 逝去 ";人就像是一株植物,花开就会有花落,果实成熟了自然会落地。
人并非在化作骨灰的那一刻才与 " 死亡 " 相遇,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 " 逝去 "。所以,我们更要讲——活在当下。
我爸说:" 看多了死,确实可以让人懂得怎么活。" 说到我们 " 大了 " 的活法,乐观的天津人基本能做到,那就是 " 该吃吃该喝喝,乐和乐和得啦 "。
我常说,如果我这一分钟是快乐的,十分钟是快乐的,一天、一周都是快乐的,那我这一辈子就是快乐的。我们关注的,不该是生命终结时的悲痛,而是享受与它共处的每一个当下。
曾经有个老人非常惧怕死亡,他问我:" 你说我死了之后会去哪呢?" 我回答他:" 您还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吗?不记得,那就是回那里去。您可以在那儿静静等待,下一回再出发时,或许就带着记忆了。" 他一下子就不害怕了。
这就像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的那种恍惚。生与死的界限,或许只是我们的认知尚未触及真相。就像你把一个苹果拿到小孩面前,再用东西挡住。在孩子的世界里,苹果就 " 消失 " 了。也许人类对死亡的理解,仍停留在婴儿般的状态。
话说回来,死亡对活着的人,确实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很多白事上,细心的人也都能感受到——人活着时争名逐利、拼尽所有,但临走时什么也带不走。看着那具遗体,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自己。
现代人想要的东西太多,背负房贷车贷,每天上班疲惫,回家还要照顾老小。社会把人挤压成一个仿佛无所不能的 " 神 "。可当看到遗体时,我们被打回原形——原来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上天入地的本领。我有多久没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多久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哪怕每星期抽出一两个小时善待自己,这绝不是过错,我们值得拥有这些快乐。
我想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反思。
十几年前,父亲走得突然,生前从未交代身后事如何办理。做了一辈子 " 大了 ",他其实不太纠结最后的仪式,只是想要海葬。
我和母亲租了条渔船,没告诉船主我们要去做什么。那天风浪很大,我却让船往海里开得再远点,圆我爸一个海员的梦。当我把骨灰撒向大海的时候,开船的人跑过来对我说:" 介(这)儿不能喂鱼,你们撒夺(多)少食儿也打不上鱼,今儿个没有鱼群。" 我们听了,放声大笑。
对于他离开的那个日子,我并没有刻意铭记,也没有非要定下一个纪念日。因为我一直觉得,他从未真正离开。他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血液中,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每当生活或工作中遇到难处,我都会想:如果是我父亲在,他会怎么做?其实,他一直都在影响着我。只要我的记忆还在,他就从未消亡。
我也曾想过自己的白事。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希望它像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我想挑出几十本书放在那里,根据我当时的能力,在书页上写下我的感想,以及这本书曾给予我的帮助。
在生命的困境中,书籍给了我太多的精神力量,它们也间接记录了我的一生。如果有人愿意从中选几本带走,我会非常欣慰——这些记忆的碎片,将会延长我的生命。
生命如长河,你我皆是渡客。我们因爱而存在,因被记得而延续。我爸跟我说:" 忘不了就写下来。" 所以我就写了这些,等你看完了,希望你会觉得白事也好、生死也罢,和吃饭睡觉一样,就是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