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是一场模拟世界,那对游戏意味着什么?而游戏又能对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有什么启发?
人生是一场模拟吗?那是否意味着上帝是一位游戏设计师?天堂会是一个游戏大厅吗?对前世的记忆是否类似于《跑车浪漫旅》(Gran Turi *** o)中的幽灵车?世间的各种机缘巧合是游戏彩蛋吗?像鬼魂之类的超自然实体是否仅仅是代码中的错误?睡眠是一种应对服务器负载的手段吗?如果所有都是一场模拟试验,那么是谁在 *** 电子游戏——目的又是什么?
游戏媒体Gamesindustry.biz发表了一篇题为 “可疑的现实:通过模拟理论视角审视游戏”《Questionable realities: Considering games through the lens of simulation theory》的文章,谈到当我们将“模拟理论”的概念应用于分析游戏本质时,上述问题便会浮现。
什么是“模拟理论”?
模拟理论(其更正式的学术名称“模拟假说 simulation hypothesis”)是莱昂·柯克贝克(Leon Kirkbeck)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他是《神秘因子》(The Cryptid Factor)的联合创作者、联合主持人和制片人,该节目关注“所有尚未被科学定义的奇异事物”,例如神秘动物学、不明飞行物等超自然现象。他同时也是UFO Rodeo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所有者。这家公司聚集了一批专注于故事创作的创意组织。此外,他还曾担任摄影师、纪录片 *** 人、电视工作人员、喜剧演员、配音演员以及广播 *** 人和主持人。
模拟假说(The simulation hypothesis)是一个激进的观点且拥有古老哲学根源。它假定人们所体验的真实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模拟现实,是计算机程序的创造。在哲学论述以及计算机实际应用中,关于这一主题的争论一直很多。

图片来源:Electronic Arts/Maxis
柯克贝克提出,这只是该假说提出的一个观点,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细节值得探讨。
“我们是否生活在一场模拟之中?人生有太多可以探索之处,你思考得越多,其展现的就越丰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对每个人都有巨大影响。”
“我们几乎不可能用任何方式证实这种假说。那么寻求答案是否还有意义呢?谁又会在乎,生活到底是不是一场模拟?”
“尝试质疑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几千年来人们都在这样做。我们的大脑渴望更多地了解周围的世界,这完全符合人性。”
柯克贝克来自新西兰泰晤士镇,他一直对世间各种巧合着迷。从他的职业生涯到个人生活,似乎巧合无处不在。“有时我会想,那些所谓巧合的时刻,会不会是我眼中的‘惰性代码’呢?”他问道。
惰性代码处理(Lazy Code) 是一种编程策略,旨在将某些计算工作移至执行频率较低的位置,从而减少正在运行的程序的总操作次数。该策略通过延迟代码的执行,直到实际需要结果时才进行计算,来提高性能、减少资源消耗,并使代码更灵活。
也许某一天你想起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随后就在餐厅里偶遇了他们?
这种情况或许正是我们所处模拟世界中的惰性代码现象。这种编程手法似乎是模拟世界中的假想管理员们惯用的伎俩——这或许可以解释《神秘因子》探讨过的许多奇异事件。
至此,人们很难不去猜想模拟世界的设计者是谁。而如果模拟世界是被设计出来的,那么其与电子游戏的创作和体验感就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思考两者的相似之处,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游戏和现实世界。
“假设我们此刻身处现实之中,我认为,当人工智能改变我们的认知时(比如通过脑神经连接将信息输入大脑,赋予我们从未有过的度假记忆)那便是一段模拟生活的体验。如果那段植入记忆的体验感,能够与现实难以区分,那就真的是身临其境了。”
“而当模拟体验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我们便再也无法辨别现实和虚拟了。一旦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真实感,那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回到了‘真实世界’。我们也许有机会破解代码,但试想如此强大的模拟世界,其代码是否也会无懈可击。”
如果模拟假说被证实
——并且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人类作为消费者也作为创造者——生活将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假设初始世界是一个没有魔法、没有神秘生物、没有不明飞行物的地方——既然这些超自然现象都不存在,那人们体验到的神秘事件是怎么回事呢?也许都是被添加到这个模拟世界的代码罢了。”
“如果模拟假设为真,那我也可以为其添加事务。增加一次免费的斐济假期,乘坐梦寐以求的飞行汽车。或者编写代码,让神奇的小美人鱼在海滩上轻咬我的脚趾。人生也许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几乎可以像如今编写游戏代码一样,编撰丰富的生活。”
你可能已经在脑海中浮现出了诸如《机器砖魂》(Roblox)和《我的世界》(Minecraft)这类建立在用户生成内容平台上的游戏。如果我们作为人类的体验,确实存在于一个模拟世界之中,那么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就可能变成一个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当然,前提是模拟现实背后的团队能像上面两款游戏的开发团队那样,将打开城堡的钥匙交给了我们。

图片来源:Mojang
在头脑过热之前,我们以游戏为例,看看模拟可能走向何处。
“当我开始深入思考一些事情时,心中涌起一股悲伤。比如游戏中的广告。”柯克贝克说。
当然,大多数人会对充斥着定向广告、个性化品牌推广和游戏战利品箱的生活充满不满。许多人甚至会劝你接受这种资本化运作的社会现状。
如果人生是一场模拟
如果人生是一场模拟,那么像“免费生存”模式这样的概念就可能出现,还会对应产生“尊享体验”模式。突然间,人生这场模拟游戏就变得可怕起来了。
“探讨游戏中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知晓自己身处模拟世界之中,人类行为会有什么变化?。”柯克贝克指出,“许多人认为,没有了现实的束缚,人们可能会放弃关心,变得冷漠,甚至完全丧失道德,大家对道德尤为担忧。但我并不认为情况会那么糟。”
“当你去玩游戏(比如说《使命召唤》(Call of Duty)),阵亡后会回到初始大厅界面,玩家仍可以继续观看其他人的游戏情况,又或者你是被观看的一方。无论如何,最终所有玩家都会一起回到初始大厅里。如果模拟世界也有这样的机制,存在类似游戏大厅的空间,我认为这会激励我们保持诚实,做正确的选择。”
柯克贝克认为“游戏非常有助于探索模拟理论。当人生走到尽头,我们会不会出现在一个大厅里,所有亲朋好友都能来评论我们生前的所作所为呢?如果我们再也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因为他人能看到发生的一切,那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否指引我们成为好人——抑或成为坏人?”
游戏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了。比如“时尚的皮肤化”(skinificationof fashion)概念,即年轻玩家在游戏中熟练切换时尚妆容和装扮,这种时尚装扮经验直接影响其现实世界中的时尚风格和身份认同。鉴于此,一个无所不有的模拟世界,会如何改变人们自我展示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反观游戏也许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这很有意义,因为关于模拟理论的讨论往往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关于奖励机制、自主性、控制感和逃避现实等游戏动机的讨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模拟现实?是否所有的体育项目都算是电子竞技?日常生活中的平淡无奇,这是否意味着这场模拟仍处于初始阶段?也许最重要的是:人生的Metacritic评分有多高?”
Metacritic 是一个美国网站,汇总了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专辑、视频游戏和书籍的评论。一个类似豆瓣的评分网站。
“我不确定最终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但思考的过程非常有趣,而这才是关键。我认为 *** 游戏的人可以在探索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良多。我只知道,如果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突然将我们所有人都带入一场模拟生活,那游戏设计师们会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