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生命议题。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更高的超大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城市化路径和社会治理创新,为这一全球性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与文化资源。
在全球老龄化进程与数字技术发展相互交织的背景下,2025年9月13日,“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讲坛活动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围绕主题中的“人工智能”“老龄化”“城市生活”等关键词,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晓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纪莺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千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四位嘉宾进行了讨论分享,活动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昶主持。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右一)发言。本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曾玉兰首先讲述了本次主题的缘起。她表示,多伦美术馆强调与周边社区的关联度。2020年,美术馆做的名为“公园”的项目关注到上海公园里数量众多的老年人,通过该项目,美术馆深入触及了周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并意识到自身作为社区机构有责任去回应这些群体的需求,以及讨论“老龄化”这一个社会议题的紧迫性。
陈昶向曾玉兰提问:在关注老年群体这一问题上,美术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关注方式有何不同?对此,曾玉兰回应道,美术馆更倾向于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推动这一议题的讨论,并且尽可能触达更多人,引导他们关注“老年”这个整体,而非只关注于某个特定的老年人群(如阿兹海默症、失独老人等)。
今年下半年,多伦美术馆将与社区联合,围绕“老龄化”议题,发起一系列艺术项目。“在中国的文化与经验中,衰老意味着人生的终点,对于生命的终极思考,大众通常避而不谈,而由于问题尚未摆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亦没有感到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曾玉兰希望美术馆能引发一次深度思考和讨论,促进全社会更广泛关注“老年”这一议题。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昶(左一)主持活动。
赵千帆提到,人文学科的学者在关注老年问题时不同于医学或者公益组织的地方是会更多从文化方面切入。比如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如今人们谈论的老年更多是一个管理学概念,而生命哲学意义上的老年已逐渐为世人淡忘。所以说到老龄化问题时更多涉及退休年龄、退休金、退休生活安排等,而无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命感受。“文学中大概不会专门设有‘老年文学’这样的分类,因为如果说文学是对感性经验与想象世界的表达,那么对老年人的关注就与对人性整体的关切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会仅限于管理学定义下的某个特定年龄类别。”他认为,这正是人文学者参与老龄化问题的讨论时能够作出的重要拓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千帆(右二)发言。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老年问题有哪些时代困境?”陈昶向纪莺莺提问。纪莺莺表示现在依然难以定论“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在什么意义上改变了人类感受情感的方式”。她觉得研究者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的情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结构所带来的影响。纪莺莺谈到了她的两点看法:一,老年人在经历互联网原住民理解互联网曾有过的抽象过程,它同样可能让家庭关系变得淡薄。二,大众在谈论老年群体的时候,往往并不针对一个特别明确的社会群体。“‘老年’在心里映射出的往往是自己家里的父母或长辈。换句话说,很多在关切老年问题的时候,实际上谈的是自己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纪莺莺说。
纪莺莺提到: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37%,这意味着上班日走进社区的时候,见到的主体人群常常就是老年群体。解释了为什么公园里都是老年人。她举了一个例子:当年轻人外出打工后,他们通过在家里安装远程摄像头查看父母在家的状况,而在家的老人经常把摄像头关掉,不让子女看。父母也想要自由和自在,不想时时刻刻被摄像头监视。“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这种新技术与原有代际关系之间的交错。背后的根本问题,在她所关心的学科语境中,还是关于代际关系以及感情的理解与把握,让人找到一个彼此看见的状态。” 纪莺莺说。
陈昶将话题引向老年群体与城市历史的关联。纪莺莺称自己比较在意特定城市的独特性,她觉得上海老人分为两部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因子女带娃需求而来到城市的非原住民。纪莺莺提到了在杨浦区一个工人新村进行老年群体口述调研的例子:在一个老年合唱团里,一群70多岁的阿姨和爷叔有着各自经历丰富的人生,他们不仅经历了“上山下乡”“市场化转型”,亦曾去国外工作。“那一代人的勤奋和进取的程度一点都不比今天的00后差,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松散但独特的联系,且他们的精神特质与后面世代并不相同,而每个世代的老年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故事。”纪莺莺认为,“可以把理解一个城市的老年群体,看作打开这个城市历史的一个路径。”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纪莺莺(中)发言
王晓明则首先提到今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辛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8年图灵奖得主、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称为“AI教父”)的演讲:“辛顿讲了三点:‘一,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的智能,变成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二,全世界正在形成如同军备竞赛那样的人工智能的竞争,谁都想把老虎握在自己手里,至少不让对手得到它。’三,目前迫切需要全球合作,共同来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辛顿演讲的重点不是人工智能技术,而是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现在是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进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正如多伦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览的前言所说:人工智能时代提出了‘人类何以为人’这个大问题。”王晓明说。
王晓明将发言的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对 *** 治理的影响之上。数字治理的大规模展开,和作为其前提的治理对象的大规模数码化,会在多大程度影响并改变 *** 治理的方向?这种方向的变化最终会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的重新定义。“数量比质量重要,可以量化的比无法量化的重要的,可以比较的比难以比较的重要…… 如果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将数字治理推向了以上这样的方向,那么,艺术、文学等等就变得尤其宝贵,它们提供了对社会生活的与数字化治理不同的另外的感知视角和定义。”王晓明说。
纪莺莺认为,由于年长者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的数字化过程,而对年轻人来说,几乎从一开始便已经生活在这个体系里,这使得人工智能时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挑战会比老年人更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另一种视角。陈昶认为在当下信息过载同时又处在信息茧房的碎片化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公共活动变得越来越少了,自己并不能下判判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城市生活形态好或不好,但新型的社交模式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探讨。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左二)发言。
赵千帆还从一个 *** 流行词“历史的垃圾时间”谈到,现在人们往往认为老年是“人生的垃圾时间”,这是因为管理的本质是以利润增值为导向的,对人口的管理亦然。所以说管理学意义上的老年概念会制约我们对老年的想象。“以往有的文化阶段,人们对老年的想象更丰富,比如中国古代‘老’就是一个独特的审美观念 :书法、绘画上会说‘工夫老到’等,诗歌上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说法,更不用说戏曲、小说里‘老人’是重要的审美类型。但今天这种经验正逐渐变得稀薄。这就与在被管理的社会中人们的经验方式逐渐被利润导向的管理所塑造有关。”所以赵千帆认同王晓明的说法,“管理”会极大影响人们的感受与经验方式。因此,一旦从管理学角度进入老年问题,就会发现老年人的时间与价值被人为地压缩了,随着这种观念不断强化,就出现一种吊诡的情形:随着人类整体的老龄化,人类对老年的经验能力却在日益丧失。“现代社会越来越以年轻人为榜样,提倡以‘震惊’与‘创新’的方式去感受和行动,而越来越不重视‘积累’‘反思’与‘沉淀’。老年经验的损失意味着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逐渐丧失。”说到人工智能,赵千帆认为它会带来双重挑战:一方面加强原有的数字化、分类化、以利润增值为导向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促使人类探索自身更多潜在的可能性。如果人工智能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老年群体的可能性,那也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年轻人的可能性,毕竟在时间管理的压力下,每个年轻人都在随时计算自己与老年的距离。

观众互动环节
现场,来自长春居委的慎女士认为,美术馆谈的这些东西应该是年轻人去探讨的。自己(老年人)该被时代淘汰了。针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即将发起的一系列与老年人相关的艺术项目,澎湃新闻记者提及,如现场慎女士所言,似乎多数老年人自认为难以接受新事物,那么美术馆将如何考虑老年人在艺术项目里的角色?以及艺术项目是否有目标受众?
曾玉兰认为,美术馆的目标不是专门为了给某一类人看。公共空间应该无差别向所有人开放。让所有进入这个空间的人都享受到平等的文化艺术权利。美术馆之前做过一个项目“我想对你说”,它起源于一个艺术家与自己孩子之间的对话,后扩展成一个让年长长辈与孩子对话的项目。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直警惕不要带着精英视角,也不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去面对公众。展览项目不是为了向公众提供一个固定的事物,而是编织了许多开放的结构,这就是展览的意义。观众走进展览后,不是仅发现了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在与艺术家作品、展览理念对话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我们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未来的社区项目存在难度,难度植根于我们特殊的文化现实,包括教育水平和理念。老年人或许会觉得艺术只是年轻人喜欢的,与自己无关。但美术馆希望所有人都能来尝试,“因为当代艺术的魅力正是在于不断打破边界与固有观念,促使人挑战已有权威,并发现新的可能性。”曾玉兰说。
一位观众认为,如今年轻人面对遥远的“养老”问题的主流声音是认为“老了之后有人工智能帮我们养老。”她围绕本次活动讨论主题向嘉宾提问:“好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对此,王晓明认为,好的城市生活意味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人们能够自主地参与对城市生活安排。“好的城市一定是民主的,也是一个让每个人拥有较大自 *** 的城市。不只是 *** 管理,也是市场提供服务,同时市民可以自己组织、互相帮助。这才是好的城市生活的体现。”王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