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任雪芸
封面来源 | 图虫创意
一到长假,外出游玩的养宠人士,总是放心不下家里的“毛孩子”。
今年“五一”前,计划返乡5天的王宇,特意为独自留守在家的猫咪,购置了一台可移动宠物摄像头。“往年长假结束回家,总发现猫咪在我离家的后几天精神蔫蔫的,一见我还会嗷嗷叫很久,实在放心不下”, 她解释道。
而这台摄像头恰好解决了她的顾虑,不仅能远程操控镜头追踪猫咪的实时动态,还支持双向实时通话、录像存档,甚至能通过逗猫等功能与猫咪互动。这让她远在老家,也能随时关注宠物状态,成功缓解了“留守焦虑”。
另一边,栗子从宠物店买宠物前,就提前备齐了智能喂食器、智能饮水机、智能烘干箱与智能猫砂盆等,整套设备花费近万元。“我平时工作忙,总怕日常照料不及时,干脆一步到位选了智能设备,图个省心省事。”
在她看来,既解决了宠物“吃喝拉撒”的基础需求,也大大减轻了自己的照料负担。智能喂食器,能按预设时间定量出粮,避免喂食不均;智能饮水机自带滤芯,可持续过滤杂质、保持水质清洁;智能猫砂盆则会自动清理排泄物,还能记录猫咪的如厕次数。
如今,像智能烘干箱、智能喂食器、智能饮水机、智能猫砂盆、智能宠物监控这类产品,已逐渐成为众多宠物主人的“养宠刚需”。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宠物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已突破70亿美元,预计2025年,这一数值有望攀升至100亿美元以上。
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大模型等AI技术也开始深度融入宠物智能产品领域。从精准控制喂食量、实时监测宠物健康,到通过行为识别理解宠物情绪、提供拟人化情感陪伴,技术创新正不断重塑传统养宠场景。
然而,这些看似“解放双手”的高科技产品,真能让养宠变得更简单吗?是真便利,还是“割韭菜”的智商税?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有人追捧实用,有人吐槽“踩坑”
从几百元的宠物智能手机、智能喂食器,到上千元的宠物监控,再到价格更高的烘干箱,上万元的猫厕所,如今宠物智能用品的价格跨度覆盖中高消费区间,市场评价却愈发“两极分化”。
有人因它解决养宠痛点直呼“实用”,也有人因功能失灵、体验不佳吐槽“踩坑”。
养着两只猫的李悦,是宠物智能用品的“受益者”。早在去年,她入手了带监测的智能猫砂盆。
“最初买它只是想解放双手,不用每天手动清理猫砂,没想到它还能记录猫咪的如厕次数、时长。” 陈悦向Tech星球介绍,有一次智能猫砂盆突然弹窗提醒小猫如厕频率升高,她立刻带猫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尿闭。
医生表示,正是因为发现及时,才避免了病情恶化。这款产品在陈悦家里意外成了宠物的健康助手。
但并非所有养宠人都有这样的好体验,功能失灵带来的糟心事也并不少见。
养宠人士陈浩就曾被智能喂食器气到“抓狂”。去年他短暂出差一天,没选择寄养,而是给狗狗设置了“早晚自动出粮”模式,可出发第二天,手机APP就弹出故障的提醒。
“我在外地急得直打 *** ,最后只能拜托小区物业上门查看,发现狗粮卡在出粮口,狗狗饿了一整天,对着喂食器不停叫。”
类似陈浩的经历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吐槽 “智能猫砂盆号称全自动清理,结果猫砂总卡在滤网缝隙里,每周拆洗比手动铲砂还累,夏天潮湿时缝隙里还长飞虫”。
还有养宠人士抱怨智能喂食器逃不过“卡粮”,这些反馈集中指向产品 “华而不实”,看似解决痛点,实则增添了新麻烦。
更严重的还有安全隐患。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反馈称,智能烘干箱因温控系统故障,导致宠物在烘干过程中毛发出现微焦,还有低价智能猫厕所未做打磨处理,存在毛刺,划伤过自家猫咪的脚掌。
对养宠人而言,这些问题远不止 “花了冤枉钱” 那么简单,他们愿意为宠物消费,是希望借助智能产品让养宠更省心、让宠物更舒适,但频繁的功能失灵、潜在的安全风险,反而让 “养宠便利” 变成了“养宠焦虑”。
毕竟,解放双手的前提永远是宠物安全,一旦产品连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无法保证,再炫酷的功能也失去了意义,甚至可能成为伤害宠物的隐患。

玩家入局潮背后:低门槛与同质化暗藏陷阱
尽管宠物主人对智能用品的态度呈“两极分化”,但宠物智能市场的增长潜力已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养宠人群从“粗放喂养”向“精细化养护”转变,叠加宠物即家人的情感需求升级,越来越多企业嗅到机遇,从不同赛道涌入,围绕“技术、品类、体验” 掀起了一场激烈比拼。
一位宠物智能行业从业者告诉Tech星球,在他看来,目前涌入的玩家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科技公司跨界布局,美的、松下、海尔、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跨界推出智能宠物产品,通过生态链模式,将传感器、AI算法融入宠物产品。
还有一类则是初创企业,有的专攻宠物健康监测,有的深耕场景化需求,试图通过明星产品来打开市场,然后做全品类生态,比如PETKIT(小佩)、霍曼、Catlink等。
上述从业者进一步指出,不同于其他科技或家电行业,宠物智能产品的门槛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无论是否背靠巨头,都难凭单一的技术或生态优势稳占市场。
即便跨界巨头凭借成熟的生态链、技术基础顺利入局,但其产品往往难以精准贴合宠物养护的细分需求,导致在宠物智能市场的实际发展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这一现象在“美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传统家电巨头,美的曾在2021年加大对宠物市场的投入,推出“猫有引力”与“FluffyFloppy”两大宠物专属品牌,试图依托自身成熟的制造能力与渠道优势切入赛道。
但仅两年后,2023年其宠物品牌官方旗舰店便宣布闭店;2024年,美的集团旗下全资宠物电器公司浙江美新宠物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完成简易注销。
与跨界巨头的困境形成对比的是,初创企业虽能凭借早期对需求的精准把控抢占先机,实现产品爆发,但同样因为“宠物智能产品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特性,这一群体也会陷入挑战。
一位行业人士以市场常见的智能喂食器举例,多数仍集中在定时定量、保鲜、监控等基础功能,甚至产品造型都缺乏明显差异。
这种低门槛带来的同质化,在电商平台上体现得更为直观。在电商平台搜索智能喂食器和饮水机,产品价格从数十元到近千元不等,但核心功能本质大同小异。低价产品仅满足基础需求,高价产品也多是在监测等细分功能上做微调,并未形成突破性的技术壁垒。

从卷价格,到卷技术
过去,价格战几乎是行业的主旋律,受限于低门槛的行业特性,多数企业扎堆在智能喂食器、饮水机等基础品类,既缺乏突破性技术,也没有差异化场景设计,最终只能通过压低利润空间抢占市场。
线下宠物用品门店的一位店长告诉Tech星球,因为各品牌产品大同小异,缺乏核心差异点,顾客在选择时更倾向于价格更低的款式。
这种“以价取胜”的消费逻辑,正倒逼行业从无序的价格战中寻找新出路。
上述行业人士向Tech星球表示,随着价格战的红利逐渐见顶,以及养宠人群对 “精细化养护”的需求升级,当下越来越多宠物智能企业开始跳出“低价冲量”的思维,转向构建产品矩阵与生态布局,并试图以技术创新实现突围。
一方面,不少头部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类研发,而是围绕养宠核心需求,打造覆盖饮食、健康、清洁、陪伴的联动场景。
另一方面,AI 大模型、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的落地,让宠物智能产品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智能助手” 。一些企业试图搭建宠物健康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宠物的活动轨迹进行综合分析,自动生成周期性健康报告。
不过,技术转型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一方面,技术落地需适配宠物不可控的行为特性,这要求企业持续投入资源优化产品耐用性与稳定性,并非简单技术移植就能实现。
另一方面,技术投入会显著推高产品成本,若这类高成本产品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不仅难以摊薄成本,还会局限于小部分用户群体,最终难以成为市场主流,这也成为行业技术突破的重要瓶颈。
更大的挑战在于,技术投入若无法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实际价值,便难以真正撬动付费意愿,所谓的“智能”也只会沦为空谈。
(备注: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