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披露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军事专家的关注,美国空军正秘密推进一项代号为“大型飞翼式隐身武器库飞机”的计划(以下简称“武器库飞机”计划)。
据环球网9月30日报道,该计划的核心构想是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B-21隐身轰炸机为技术基础,研制一种可搭载数十枚空空导弹的隐身飞机作战平台,这一概念涉及与F-22、F-35等有人驾驶战斗机和协同作战无人机(CCA)联合作战,实现“探测-指定-打击”的分布式杀伤链。
该计划看似突兀,实则与美国空军近年来在印太战略、技术迭代与装备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考量紧密相关。那么,美国空军推出“武器库飞机”计划的原因是什么? 该计划能否大幅提升美国空军的作战能力?

美国空军B-21隐身轰炸机试飞。
美国空军的战略焦虑
美国空军提出“武器库飞机”计划,核心驱动力源于对印太战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的深度忧虑。
美军认为,近年来,包括俄罗斯等在内的军事大国在远程精确打击、反隐身雷达、高超声速武器和太空侦察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展快速,给美军带来了巨大压力。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2024年发布的《印太冲突场景推演报告》显示,如果与俄罗斯等国爆发战争,美军仅依靠现有的F-22、F-35等战斗机执行空中作战任务,损失率将超过40%,且难以突破这些国家构建的“多层立体防空网”。这一数据直接引发了美国空军的战略焦虑。
另外,一些军事大国已部署探测距离可达数百公里的反隐身雷达、量子通信卫星 *** 及以高超声速武器为核心的“区域拒止体系”,尤其是具备滑翔能力的高超声速导弹,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美国空军现有的F-22、F-35等隐身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只有1100公里,若进入俄罗斯等军事大国的防空识别区,将面临“发现即摧毁”的严峻风险。而美军的B-21轰炸机虽具备隐身能力,但设计初衷是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空空导弹携带量有限,难以满足高强度空战需求。

F-35隐身战斗机作战半径有限,在西太作战环境下受到限制会比较多。
在此背景下,美国空军提出的“武器库飞机”概念,本质是将传统战术飞机的火力投射能力与战略轰炸机的隐身/载弹优势相结合。由F-22、F-35等有人驾驶战斗机负责目标探测与指定,“武器库飞机”在防区外发射诸如AIM-174、AIM-260这样的超远程空空导弹,实现“非接触式打击”。这种模式既能规避军事大国防空导弹系统的威胁,又能通过集中载弹量形成“饱和攻击”优势。美国空军战略与需求办公室的模拟数据显示,该作战模式可大幅提升美军空中作战杀伤链的效率,同时将己方损失率降至较低水平。
此外,美国空军认为,俄罗斯等军事大国正在加快武器现代化发展,未来几年还将部署第六代隐身战斗机、新型航母、超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高超声速导弹系统和“锆石”高超声速导弹系统正在大规模部署,若不在2030年前完成“武器库飞机”的研制和部署,美军的空中优势将彻底丧失。因此,这一计划可视为美国对一些国家军事快速发展的直接回应,试图通过技术代差维持战略平衡。

俄罗斯海军22350级护卫舰发射“锆石”高超声速导弹。
赋予从“平台战”迈向“ *** 战”能力
实际上,美国空军提出“武器库飞机”计划,其背后更深层的技术逻辑是推动作战模式从“平台中心战”向“ *** 中心战”转型。这一转型涵盖隐身技术、人工智能、超远程武器以及有人-无人协同等多个技术维度的重大突破。
目前,美国空军B-21轰炸机所采用的“超材料隐身技术”,构成了“武器库飞机”的关键技术基石。与传统吸波涂层大不相同,超材料借助人工合成结构,可对电磁波“智能调控”,能够在宽频段实现高效隐身。此前,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测试数据表明,B-21隐身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相较于B-2隐身轰炸机降低了60%,面积仅相当于一只飞鸟。倘若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于“武器库飞机”,将使其具备在敌方严密防空网中“隐身穿透”的能力,为发射远程空空导弹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笔者看来,“武器库飞机”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有人-无人协同”的自主决策。据悉,美国空军计划为“武器库飞机”配备“智能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实时对战场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自主规划飞行路径并灵活调整攻击策略。以模拟空战为例,“武器库飞机”需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下,与F-35、XQ-58A“女武神”隐身无人机以及卫星 *** 实现数据共享,做到快速响应的高效协同。此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天空博格人”自主控制系统已具备类似能力,在2024年尤马试验场的测试中,成功指挥3架无人机完成了协同突防任务。

测试中的XQ -58A“女武神”隐身无人机。
AIM-260导弹作为“武器库飞机”杀伤链的关键终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美媒报道,AIM-260导弹由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研制,射程超过300公里,采用双脉冲火箭发动机与高精度制导系统,具备拦截高速机动目标的能力。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公开资料显示,AIM-260导弹已进入工程制造阶段,计划于2027年开展飞行测试。若一架“武器库飞机”携带24枚AIM-260导弹,单次出击便可摧毁12个空中目标,其作战效能相当于一个战斗机中队。

美军AIM-260导弹想象图。
“武器库飞机”并非孤立作战,而是深度嵌入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体系。在该体系中,F-22、F-35等隐身战斗机承担目标探测与电子战压制的任务,XQ-58A“女武神”隐身无人机则充当“忠诚僚机”,执行诱饵或干扰任务,而“武器库飞机”则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发射导弹。这种“分布式杀伤链”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己方损失风险。今年5月,在美国空军主导的“北方利刃”演习中,F-35隐身战斗机与XQ-58A“女武神”隐身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已成功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目标摧毁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
现实困境或将成为阻拦索
尽管“武器库飞机”计划在战略需求与技术可行性方面展现出很大吸引力,但若要切实推进,实则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武器库飞机”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其核心系统大多停留在方案选择阶段。以混合动力推进系统为例,虽然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GHOST隐身无人机计划于2028年完成相关研制工作,但宣称的60小时超长航时与低红外特征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至今尚未经过实战的检验与证明。
不仅如此,超材料隐身涂层在高温、高湿等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问题依旧是一大未解难题。美国空军协会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倘若这些技术问题无法在2030年前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武器库飞机”的部署时间极有可能被推迟至2035年,届时俄罗斯等国家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反隐身技术体系、高超声速导弹等武器已形成代差优势,美国将彻底丧失对抗能力。
“武器库飞机”研制计划面临的高昂研发成本,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美国媒体估算,单架原型机的开发费用就超过20亿美元,即便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每架的单价仍可能高达7亿美元。在美国空军2026财年预算申请中,“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已经占据了30%的研发经费。倘若再投入资金用于“武器库飞机”项目,极有可能挤压其他军事项目的预算和资源。
另外,美国空军内部对于“武器库飞机”的定位存在明显分歧。支持者认为,该飞机可替代部分美国空军新型协同战斗(CCA)无人机,从而有效降低人员伤亡风险;反对者则指出,轰炸机的主要任务在于战略打击,空对空作战应由专用战斗机承担。美国空军协会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主任冈辛格直言不讳:“轰炸机的核心价值在于运载核武器与重型精确制导炸弹,将其改造为‘空中导弹库’无疑是一种资源错配。”
在笔者看来,美国空军提出“武器库飞机”计划,本质上是在印太战略竞争背景下的一次“技术突围”尝试。通过整合隐身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超远程武器,美国试图重新构建空中优势的“游戏规则”。然而,这一计划所面临的技术风险、成本压力和可行性,使其陷入了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困境。
从亚太周边国家的视角审视,这一计划既是对所谓竞争对手军事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推动自身技术创新发展的“主动选择”。未来十年,在隐身技术、人工智能以及高超声速武器领域的竞争将会出现愈发激烈的情况。因此,“武器库飞机”计划的最终成败,或许将决定美国能否在2030年后继续维持其“全球军事霸权”的技术根基。很显然,这场激烈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武器库飞机”能否成功,以及能带来多大的战力提升,唯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