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夏日阳光掠过定州博物馆的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当赤峰晨曦漫过红山文化玉龙的曲线,当合浦海风轻拂汉代玻璃杯的纹饰——这些散落于市县乡野间的博物馆,像星星一样缀满华夏大地,每一颗都闪烁着独属于自己的光。
今天,我们推出“吾乡大藏”系列报道,30位文汇报的年轻记者结伴启程,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头脑思考历史,用笔尖记录文明。他们在20余个“小而美”的博物馆里,寻找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故事,聆听文明根脉与时代精神的交响。
这趟旅程,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解码“第二个结合”的深刻意蕴和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从来不是书斋里的抽象推演,而是镌刻在文物肌理中的鲜活印记。良渚博物院的玉琮上,神 *** 面纹里藏着的早期国家治理智慧,蕴含着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对于家国情怀、社会结构的思考;云梦睡虎地秦简上的律令,写满了秦人的务实严谨,为探寻人类法治文明的精神起源留下印迹。吾乡有大藏,这些散布于中华大地的文物遗存,是老百姓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图腾,是融汇于历史记忆和民族血脉的精神传承,更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肥沃土壤。就像玉琮的纹路需阳光穿透方能显影,文明的密码总要在时代精神的映照下才会苏醒。我们试图通过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以期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创新。
不是首都,不是省城,我们为何将目光投向以往甚少走进大众视野的市县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全国7046家博物馆中,七成以上是中小博物馆。它们或许没有网红大馆的恢宏体量,却精心保存着中华文明最细腻的纹理:运城博物馆的元代琉璃鸱吻,凝固着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技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宋代海船的龙骨丈量着“海上丝路”文明互鉴的动人篇章。这些“小而美”“专而精”的馆藏,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微观镜像。如果说国家级博物馆是文明的百科全书,“吾乡”博物馆便是写满注解的珍贵手稿——它们没有全景式的宏大叙事,却珍藏着地域文明与华夏主脉对话的密码;它们不似省级博物馆那般俯瞰历史长河,却能让我们细察长河里那一朵朵独特的浪花。
“吾乡大藏”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让文物说话”的尝试:让红山玉龙讲述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让何尊“宅兹中国”的铭文印证文化主体性的千年传承,让楚文化博物馆的鄂君启金节诠释古今相通的“天下观”。在这里,龙首净瓶的釉色里能读出江河奔涌,鎏金银壶的纹路中可听见丝路驼铃。
这趟跨越山海、穿越时光的对话,才刚刚开始。愿我们一同走进星罗棋布的“文明驿站”,在方寸馆舍间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在“第二个结合”的时代回响中,读懂中国的过去与现在。毕竟,最深厚的文化自信,不仅铺陈在宏大叙事里,更在凝视“吾乡”文物时,心底泛起的那阵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