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何说2025化学诺奖的MOF技术应用很可能会在中国先落地?

音符科技网

·“中国拥有这么大的市场基础,同时在绿色科技与碳中和目标上始终保持高标准与坚定投入,因此,这项技术很有可能率先在中国落地。”2011年至2015年在奥马尔·亚吉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上海科技大学2060研究院副院长章跃标说。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决定将奖项授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以表彰三位科学家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的开发方面作出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奖金。

北川进(Susumu Kitagawa)于1951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79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也是日本第27个自然科学奖得主(含三位美籍),就在10月6日,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荣获202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奥马尔·亚吉于1965年出生于约旦安曼。1990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由于其杰出的研究成果,亚吉教授曾于2018年获得沃尔夫化学奖,该奖项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格勒斯本,1962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

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Heiner Linke)表示:“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巨大的潜力,为量身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我们每一年都会期待MOF技术拿诺奖,今年拿到奖是众望所归。”10月8日,上海科技大学2060研究院副院长章跃标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2011年至2015年期间,章跃标在奥马尔·亚吉门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与章跃标同门,曾是奥马尔·亚吉博士生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巧伟告诉澎湃科技,金属有机框架这一概念距今已有30年的发展,今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三位科学家“实至名归”。

MOF为何被视为颠覆性创新?

什么是金属有机框架(MOF)?

章跃标告诉澎湃科技,这种材料是由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共同组成的结构,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纳米级建筑”:有机分子像“支柱”,金属离子则作为“连接节点”,共同搭建出一个具有连通空间的三维框架。

正因为这种结构在分子尺度上创造出了“空间化学(Chemistry of Space)”——即能够在纳米空间中,让晶体或小分子在其中有序排列与运动,从而实现针对客体分子等的吸附、储存、分离与转化等多种功能。

时间回到1989年,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利用原子的固有属性。他将带正电的铜离子与一个四臂分子结合在一起,这种分子的每个“臂”的末端都有一个化学基团,可以吸引铜离子。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它们结合形成了一个结构有序、空间宽阔的晶体——就像一块充满无数空腔的“分子钻石”。当时,几乎没人相信可以用有机化学的方式做出像晶体一样稳定的结构。

罗布森立即意识到了这一分子结构的潜力,但它并不稳定,容易坍塌。随后,北川进和奥马尔·亚希为这种构筑 ***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奥马尔·亚吉首次系统提出金属有机框架(MOF)这一概念。那一年,他发表了行业内具有奠基性论文《含大矩形孔道的金属有机框架的水热合成》(“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ntaining large rectangular channels”),他们通过水热反应构筑出具有规则且稳定孔道结构的 MOF 晶体,展示了这种新型材料的“可设计性”和“永久孔隙性”,标志着 MOF 研究领域的开端。

北川进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验证明,气体分子能够可逆地进入并流出金属有机框架结构中,从而揭示其“可呼吸”的多孔性;他同时预测并验证了 MOF 可以具有柔性(breathing behavior),即在吸附或释放分子时结构会发生可逆变化。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继三位获奖者的突破性发现之后,化学家们已构建出数以万计种不同类型的 MOF。其中一些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其应用范围包括从水中分离全氟* (PFAS)、分解环境中的痕量药物、捕获二氧化碳或从沙漠空气中获取水。

MOF应用最有可能在中国先落地

奥马尔·亚吉是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F)等相关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功能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方面(如氢气、甲烷储存,二氧化碳捕集,气体分离,水捕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掀起了MOF、COF等方面的研究热潮。

李巧伟向澎湃科技表示,奥马尔·亚吉是一位值得敬佩的老师,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他博士毕业后至今仍与导师保持非常好的互动关系,也会邀请他来复旦做讲座。

章跃标于2011年至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告诉澎湃科技,合作导师奥马尔·亚吉教授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团队也非常欢迎中国科研人员加入。

“他对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是Work Harder(努力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时间觉得人的生命非常短暂,有梦想一定要尽快实现。”章跃标说。

他认为,这次获奖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不仅让公众重新关注这种新型材料的价值,未来也可能会有更好的商业应用。

章跃标说,相比传统的多孔材料(如以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的沸石),金属有机框架(MOF)中引入了有机成分,因此不少人最初认为它的成本会更高。但事实证明,这一担忧是可以克服的,研究者可以选择价格低廉的有机配体,并通过大规模合成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借助无溶剂、绿色工艺,还能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因此,从技术路径上看,MOF的规模化生产完全可行。另一方面,MOF的潜力还在于它能够创造高于成本的应用价值,具备良好的商业化前景。

章跃标认为,未来MOF相关研究将逐步走向工业化与实际应用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工程师团队,这类技术有望率先在中国实现落地与规模化应用。“中国拥有这么大的市场基础,同时在绿色科技与碳中和目标上始终保持高标准与坚定投入,因此这项技术最有可能在中国落地。”章跃标说。

化学正变成万物之交点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曾被认为“最难预测”的奖项,此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的《化学世界》认为,今年曾被认为最有可能获奖的三个方向是:单原子催化、绿色电池以及生物分子凝聚体。

科普达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全奖物理化学博士包坤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其实非常清楚地反映一个事实,即化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连接一切科学的桥梁。比如,材料科学要靠化学设计分子;生物科学要靠化学理解生命反应;AI科学也要靠化学模拟现实世界的能量、结构、反应。

这就是近几年会看到DNA结构发现拿化学奖,电池、晶体管拿化学奖,蛋白质结构预测、催化AI模型入围预测名单。在科学的演化中,化学正变成万物之交点。诺贝尔奖每年选的焦点,其实在映射“人类正在往哪个方向理解世界”。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过116次,共有195位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获得化学奖年龄最小的人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Frédéric Joliot),获奖时 35 岁,年龄更大的人是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获奖时 97 岁。

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情况: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一半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大卫·贝克 (David Baker),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伦敦人工智能公司谷歌DeepMind公司的丹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乔普(John M. Jumper),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技术公司前首席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Alexe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quantum dots)方面作出的贡献。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IMF总裁称全球经济展现韧性 但增长风险犹存
  • 牌楼——楼檐下流转的东方诗韵
  • 泰克资源下调2025年铜产量指引
  • 美国兵棋推演:台当局会不会在武统发起后迅速投降?
  • Apex Critical Metals宣布500万美元私募融资
  • 加拿大矿企THEMAC资源公司股东批准Tulla Resources收购案
  • 英特尔即将公布Panther Lake笔记本芯片的技术细节
  • 企鹅解决方案公司四季度业绩未达市场预期
  • 中意举行政府委员会第12次联席会议
  • POET Tech公司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黄金股走高
  • *ST赛隆两月内再迎高层变动:董事长等3人辞职,人事动荡叠加业绩压力引关注
  • NANO核能公司私募融资募得4亿美元
  • 日本发布特别警报,可能出现数十年一遇大规模灾害
  • 埃尔多安:责任完全推给哈马斯“不公平、不正确也不现实”
  • 嘉能可获得3.95亿美元政府救助
  • IMF总裁:今明两年全球增长略有放缓关税走向成关键不确定因素
  • 控股股东重整迎新进展 杉杉股份控制权或将变更
  • Cenovus能源公司报告第三季度产量创纪录
  • 两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失联,失联女生曾对父母说是与发小出游
  • 男子在成都一酒店使用浴巾发现大片血迹,担心染病要求赔偿,酒店质疑对方敲诈:客人可请机构上门取样送检
  • 火箭实验室与日本Q-shu宇宙创新机构签订多次发射合同
  • Joby Aviation完成5.14亿美元增发
  • 德国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修正为0.2%,明年预计升至1.3%
  • Confluent正探索出售方案
  • 欧盟新钢铁关税引发行业恐慌,汽车巨头股价暴跌
  • EIA:美国上周原油库存增加371.5万桶 预估中值为增加35万桶
  • 知名私募被暂停产品备案六个月,时任董事长遭公开谴责
  • 宝马下调2025年盈利预期
  • ABB宣布以53.8亿美元向软银出售机器人业务部
  • 马斯克旗下xAI有望融资200亿美元 英伟达是股权投资者之一
  • 传xAI将融资规模扩大至200亿美元,英伟达拟出资20亿美元
  • 双节假期北京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入境游红色游热度攀升
  • 美最新研究:如果排除AI数据中心,美国上半年GDP增长仅为0.1%
  • 杰富瑞旗下基金持有First Brands 7.15亿美元贸易债务
  • 英国央行警告AI企业估值高企:市场面临剧烈回调风险
  • 华西证券又涉造假案,投资人索赔至少千万元
  • 500元以上交易才发短信提醒?银行免费短信正在消失
  • 制冷剂行业高景气度延续 永和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净利增211.59%至225.25%
  • 每天三分钟公告很轻松|603300,股东不减持了,改增持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