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近期宣布联合购藏了一批18世纪的中国姑苏(苏州)版画,共220幅,数量宏富, *** 精美。作为在中国绘画领域拥有深厚馆藏的知名博物馆,两馆此次各获得一百余幅姑苏版画,因之成为全球研究姑苏版画的顶尖机构,更充分体现了国际学界对姑苏版画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与推崇。英国木版教育信托主管郑海瑶女士(恺蒂)日前对这次收藏的主要负责人史明理博士(Dr Clarissa von Spee)进行了访谈。
这批姑苏版画是著名收藏家冯德保先生(Christer von der Burg)的藏品,是他四十余年来悉心收藏的成果。冯德保先生为瑞典人,他是英国木版教育信托(原为欧洲木版基金会)的创始人、理事会主席。此机构位于伦敦,致力于研究、收藏、推广中国木刻版画,为注册公益机构。冯德保先生所收藏的姑苏版画,从数量、品类、质量来看,在全世界的私人收藏家中都属之一。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馆长威廉·格里斯沃尔德(William M. Griswold)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同仁携手完成这一独特收购,让两家机构有机会在各自的中国艺术馆藏背景下,将这些杰出的版画呈现给美国观众。” 博物馆的中国艺术部詹姆斯和唐娜·里德策展人(James and Donna Reid Curator)、*艺术临时策展人兼亚洲艺术部主任史明理博士(Clarissa von Spee)是这次收购的主要负责人,她表示:“此次收藏对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具有变革性的意义。这些版画让我们得以展现中国所发明的印刷术——比欧洲古腾堡印刷要早几个世纪——并且突出表现了多版套色印刷的创新成果。这批姑苏版画是对我们中国绘画馆藏的有力补充。”

《西湖全景》一,38x59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

《西湖全景》二,38x59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斯·霍莱因(Max Hollein)也说:“这些生动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精英绘画传统与民间艺术的图像元素,并吸收了欧洲版画的技法,彰显了不同民族与社会之间的持续对话,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视觉文化的国际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博物馆中国绘画唐騮千与徐心眉策展人史耀华(Joseph Scheier-Dolberg)说:“苏州版画体现了早期现代世界中跨文化交流的活力。这些十八世纪的艺术品不受限制地吸收了本土与外来的视觉传统,不仅在中国本土流行,也受到日本与欧洲的青睐。因此,苏州版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最鲜活的历史证据,展示了人类历史的紧密联系。”

史明理博士,摄影:Steve Zhao
对话|史明理
关于此次购藏过程
恺蒂:首先祝贺克利夫兰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次成功收购了冯德保先生所藏的二百二十幅十八世纪姑苏版画。我知道您很早就认识冯先生,也一直在关注他的收藏,能否请您谈谈此次大批购藏的过程。
史明理:我曾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担任中国艺术策展人,那时我就认识冯德保先生。 2010年,我在大英博物馆策划了“中国版画:从八世纪到二十一世纪”(The Printed Image in China from the 8th to the 21st Centuries)大展,冯先生借展作品给我们。后来我前往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工作,并在2024年策划了“人间天堂——中国江南珍宝展”(China’s Southern Paradise - Treasures from the Lower Yangzi Delta),冯先生也为这个展览提供了藏品。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并成为了朋友。
因此,十几年来,我就一直在关注冯先生的收藏活动,并与他多有交往。所以,当他决定出售他的姑苏版画收藏时,作为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策展人,我立即就表示对这批版画很感兴趣,博物馆对此也非常支持。这批版画相当重要,但要说服馆方进行如此巨大的投资,仍需要一段时间,博物馆此前从未系统性收藏过中国版画这一艺术门类。

冯德保先生与史明理博士

冯德保先生与史明理博士
恺蒂: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进行了这次收购,请问你们是如何合作的?另外,两家机构共同收购并分享同一批藏品,这种情况常见吗?
史明理:这批藏品共有二百二十幅姑苏版画,在艺术史上非常重要,但是价格也很高,我们感觉到,这次收购更适合两家机构共同承担,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保持冯先生藏品的完整性。所以,我就联系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事实证明,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合作伙伴。大都会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 Mike Hearn) 曾在2012年将我在伦敦的“中国版画”展览引入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给美国公众。这次,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绘画策展人史耀华对我的提议立即表示赞同,他们二人以及大都会博物馆的馆长都认识到了这一批姑苏版画的重要性。
与大都会合作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克利夫兰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家机构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百科全书式收藏。两馆都具有保存这批版画的理想场所,而且我们也都同样致力于通过开放馆藏来为公众提供服务,所有人都可以实地到博物馆内来观看及研究藏品,我们也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数百万用户提供数字服务。两馆都有中国书画修复及保护工作室,能够保证这批姑苏版画的长期保存,并在国际上树立起对版画保护的博物馆级的标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两家机构都拥有亚洲艺术领域的专款捐赠的策展人和修复师的职位,这是非常罕见的,也就是说,两家博物馆负责中国书画的策展人和修复师的职位,都是由专门的捐赠款项设立的,都是永久性的职位,是永远不可能被取消的,所以我和史耀华的职位前都有前缀。对于保证这批姑苏版画的长期保存和展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几乎没有其他的博物馆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点,我们两家博物馆也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借展机构之一。简而言之,克利夫兰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保存、继承和发展冯先生所藏的姑苏版画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这包括展览、学术研究与出版。因为这些版画对于光线非常敏感,所以,我们的展厅会定期轮换展出这些精美的作品,从而不断地以不同的语境和展览方式将它们呈现给公众。

《西湖全景》三,38x59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

《西湖全景》四,38x59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
恺蒂:那么,你们两家机构是如何分配这些版画的?是否有些作品两馆都希望能收藏?有没有产生争执?未来会不会进行作品的交换?
史明理:如何在将这些作品公平分配给两家博物馆,这个任务落在我的肩上,因为我对这批版画最为熟悉。要将这些风格多样的精美版画分为两组,这件事并不容易。需要考虑的标准包括:形式和尺寸、 *** 这些版画的工作坊、版画的品相、题材、价值,还要保持那些整套作品的完整性。我先把这些版画分为两组,之后,大都会博物馆可以优先选择要哪一组,而我则希望自己不后悔他们的选择。当然,这两组不一定能够做到真正的平衡。事实上,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有很多版画两馆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那套四张琴棋书画的姑苏文人美人图组画,还有克利夫兰的《西湖全景图》以及那幅精美的丁亮先的《石榴花上的鸟儿》。我不认为我们将来会交换版画,因为每件作品都已经在登记注册进入两馆的馆藏中。但我能肯定,在未来,我们会互相借展这些版画。

丁亮先制《石榴花上的鸟儿》 ,30x37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姑苏版画
恺蒂: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姑苏版画,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它们与中国木刻版画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
史明理:据目前所知,中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发明了木版印刷;又在十七世纪初发展出多版套色木刻水印技法,这一工艺臻于成熟的多年之后,才传播到日本。十七世纪,印刷业在江南的许多城市蓬勃发展,例如南京、苏州、杭州和徽州等地,先是供私人收藏并欣赏的彩色插图本书籍,后来逐渐发展出更为商业化的单张木刻版画。人们把这些单张版画贴在或挂在墙上,它们成为城市视觉文化的一部分。
早期彩色木刻水印的经典作品包括《十竹斋书画谱》(约1633年)、《十竹斋笺谱》(约1644年)和《芥子园画传》(约1679、1701年)等,它们都是南京的文人参与 *** 的。这些经典画谱有多种版本,大家都很熟悉。这些作品很快流传到朝鲜和日本。套色木刻水印的顶峰是1720至1760年间,苏州丁氏工作坊 *** 了的许多单张版画。我们这次购藏的作品全部为十八世纪在苏州 *** 的版画,也就是姑苏版,它们代表了中国版画史上套色版画的更高成就。

《姑苏文人- 琴》,107x5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丁氏工作坊的花鸟、蔬果和古器版画中使用了拱花技法,这是一种凸版压印,能够产生鲜明的立体效果,增强了视觉印象。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技法早在《十竹斋笺谱》中已有应用,但在丁氏版画中更为明显与突出。即便三百多年过去,我们仍能在纸上看到这种浮雕般的质感!据我所知,不久之后,这一技法与风格便出现在日本版画家铃木春信(约1725–1770)的作品中,以其华丽的效果、优雅的格调和精致的用色而闻名。
恺蒂:这些版画大多在海外得以保留,有些作为室内墙壁的装饰被欧洲人保存,有些经日本收藏家之手传世,留存在中国本土的寥寥无几。我知道冯先生多年寻访这些版画,他的收藏过程中也有很多趣事。
史明理:在收藏姑苏版画方面,冯德保先生是非常具有先驱性的,他经过了四十余年的收藏与积累,最终成为世界上拥有数量最多题材最完整的姑苏版画的私人收藏家。据大家所知,这些十八世纪的姑苏版画在中国本土几乎没有存留的,而美国机构也只是零星收藏过。冯德保先生是在欧洲及日本的私人收藏、家族收藏、庄园古堡、拍卖行中发现并购入这些单张版画的,他开始收藏时,根本没有学者研究姑苏版画,它们不被重视。冯德保先生毕生致力于寻找、研究并解释版画,并与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及学者分享他的发现,这也逐渐引起了策展人与专家们的关注。
至于收藏趣事,我记得冯先生曾告诉我,他在一只瑞典海员使用的木箱的盖子里发现了一张姑苏版画。此画可能由海员在中国购得,并将画贴在随身的箱盖上,随着箱子漂洋过海,最终到了瑞典。为了得到这幅版画,冯先生买下了那只木箱!

《姑苏文人- 棋》,107x5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恺蒂:这批藏品许多尺寸很大,差不多有100×50厘米。大部分都是彩色的,一些采用了套色木刻印刷的工艺,另一些是黑白墨色印出之后,经手工上色彩绘而成。题材也是各种各样,非常丰富。是不是可以说冯先生的收藏非常全面?
史明理:冯德保先生的收藏囊括了十八世纪套色版画的各种类型、形式与题材,使克利夫兰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得以向公众全方位地展示这一艺术门类。许多版画仿效更为昂贵的绘画的形式与技法,例如画上附有题诗和落款。这批版画的题材各种各样,包括古器、建筑景观、园林、城市风景、山水名胜、名媛仕女、花鸟、游戏、以及戏曲、小说故事和诗歌插图。尽管版画可以大量印制,但因其价格较低,一旦褪色或破损,往往就被弃置,所以存世的版画数量很小。这一批藏品中有些尺寸很大,有些装裱成挂轴。而丁氏工作坊的花鸟版画差不多是册页的大少,其中一些是现存孤品,例如克利夫兰博物馆的《姑苏美人--夏日亭畔母子图》,就是唯一存世的例子。

《姑苏美人-夏日亭畔母子图》,107x57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恺蒂:这些版画在当年很流行, *** 数量肯定不少,但在中国本土几乎没有留存,这难以让人理解。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史明理:据我们所知,苏州版画并不是外销品,它们当年的受众对象主要是江南城市富裕的市民家庭。版画是消耗品,人们购买之后,会把它们贴在或挂在墙上,或作为成套礼物送人,或作为纪念品购入。前面我说过,因为它们是批量 *** 的,而且价格低廉,所以一旦褪色或损坏,就会被弃置或更换。在中国,向来没有收藏版画、将其视为艺术品的传统,这可能是十八世纪姑苏版画没有在本土得以留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不完全清楚欧洲与日本的旅行者及商人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版画的。不过,这些版画在欧洲城堡和宫殿中,作为墙饰而得以留存,这是事实,证明它们确实进入了欧洲,只是我们不清楚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流入海外市场的。还有一些被日本人收藏、保存甚至摹仿,对日本版画有过很大的影响。

《姑苏文人- 书》,107x5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恺蒂:这些版画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欧洲绘画的视觉技法,采用交点透视法和排线法来表现光影与体积。欧洲绘画早在几个世纪前已传入中国,但其影响主要局限于在宫廷。是不是可以说,随着姑苏版画的兴起,西方绘画的技法也得以被中上层的市民家庭欣赏,可以说当时的视觉文化非常国际化。
史明理:苏州及其工坊的工匠们与北京的官员和宫廷画师,以及传教士和基督徒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耶稣会士或其他外国人也常常会把新的潮流与新奇的事物介绍到北京的宫廷,这些会很快传出,被南方版画 *** 者采纳并使用。
这些艺术上的新技法包括源自欧洲铜版画的排线阴影技法,还有交点透视法,我们可以在人物、建筑、山水和城市景观中看到这种表现。十八世纪的苏州不仅在都市时尚方面引领潮流,也在工艺上成为风向标,从而使这些新技法传播到整个中国。
恺蒂:姑苏版画的传统是否延续到十九二十世纪?
史明理:十九世纪的中国依然充满创造力,但 *** 战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们对奢侈品消费的需求,特别是在江南港口城市,例如镇江、南京、上海和宁波等地,版画工作坊也受到了很大打击。随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摧毁了整个东南地区,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对消费与商业的需求骤减。二十世纪时,印刷业再次兴盛,尤其在上海和北京地区,也开启了中国版画史的新篇章。

《姑苏文人- 画》,107x5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关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与木版教育信托
恺蒂:您能介绍一下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它所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吗?
史明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其馆藏的品质和百科全书式的广度而著称,涵盖六千年的艺术成就。博物馆是国际展览、学术与表演艺术的重要平台,也是数字创新的领军机构。作为美国顶尖的综合艺术博物馆之一,它始终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宗旨是“永远造福所有人”。博物馆成立于1913年,1916年正式开放,其建立得益于克利夫兰实业家 Hinman B. Hurlbut、John Huntington 和 Horace Kelley 的遗赠,他们专门捐资建馆;此外还有 Jeptha H. Wade II,他捐献了 Wade 公园作为馆址。
1958 年出现了三个重要里程碑:博物馆的大规模扩建使馆舍面积翻倍;当年还收到 Leonard Hanna Jr. 的巨额遗赠,为推动国内外艺术收藏提供了资金;同时李雪曼(Sherman E. Lee) 成为博物馆第三任馆长,他以长期任期和对亚洲收藏的发展而闻名,使该馆的亚洲艺术跻身美国更佳之列。如今,博物馆的中国收藏在佛教雕塑、古代书画、瓷器与纺织品方面尤为突出。
恺蒂:姑苏版画有许多对绘画的模仿,但又不同于绘画,它们的叙事性、人物建筑的细节等都很出色,无疑会给中国绘画的研究和收藏带来新的视角,收藏这批版画,可以说是对绘画收藏的很大补充吧?
史明理:是的,这批版画进入馆藏,让克利夫兰博物馆跻身于全球苏州版画研究的首选机构之一。这些新入藏的版画与绘画关系密切,常常模仿绘画,将为我们的杰出中国绘画收藏带来新的启示、新的关注和更全面的理解。此外,这批作品使博物馆能够展示中国在印刷术上的发明——远早于德国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此次收购还突出了中国在彩色印刷方面的发展,印刷和彩色印刷这两大发明对全球历史都具有重大意义。

丁亮先制《喜鹊》, 37.6x27.6cm,大都市艺术博物馆藏
恺蒂: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批作品的展出与出版计划。
史明理:博物馆计划在2026年11月至2027年5月举办展览“版画革命:1630s–1960s 的中国印象”(Print Revolutions. Chinese impressions, 1630s-1960s)(暂定名),展览将横跨三个展厅,展出六十余幅版画,并同时举行一次国际会议。展览还将与2027年4月举行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版画博览会同期进行。该博览会由1919年成立的克利夫兰版画协会主办,每年在博物馆宽敞的中庭举行,汇集来自美国各地的版画画廊。此外,博物馆还计划举办版画演示,并邀请冯先生举行公开讲座。这次展览不仅将庆祝博物馆的新收藏,还将纪念冯德保在伦敦成立的欧洲木版基金会(现为木版教育信托),恰好三十周年。
恺蒂:对,1997年,冯先生和博林德女士一起创立了木版基金会,完全是出于对于中国木刻版画的钟爱。1997-2003年之间,他们十七次前往中国,走访各大美术学院,结识了无数位中国版画艺术家,收藏了六千多幅1940年之后的现当代木刻版画作品,邀请六十位中国版画家创作了一套原作集,并在大英图书馆举办了版画大展,这些都是大手笔的里程碑式的举动。2009年,基金会改名为木版教育信托,仍然一直活跃于版画领域,我们的现当代版画收藏向世界各地的公众及研究人员开放,我们与大小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参加各种艺术博览会,我们还设立了木版奖,为年轻一代的版画家提供走向世界的平台,我们也一直得到您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支持。这一切,都缘起于冯先生这位了不起的收藏家。
史明理:冯先生具有收藏家的好奇心与直觉,他也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很有耐心、很执着,而且,他拥有精湛的商业意识。这些特点加在一起,就让他拥有了最重要的中国版画的私人收藏。此外,冯先生是亚洲文化的大家,他知识渊博,与全球的学者和业内的人士有着友好的关系,他非常慷慨地分享他的热情和发现,共同推动学术研究。
冯先生最初是一位善本书商,后来涉足中国古籍与版画收藏,并创立了木板教育信托这一机构,推动中国版画的研究与发展。令人赞叹的是,冯先生为中国的版画创造了一个国际市场。如果没有他,这些版画可能仍在书商及拍卖行中流转,无法获得应有的关注。版画可以向人们传递视觉文化的重要信息,展示艺术家们的创造力以及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

《欧洲冯氏藏中国姑苏版画》,文物出版社
恺蒂:最后,我想引用冯德保先生对此次购藏的感言。冯先生在邮件中写道:“虽然与多年来一直伴随我的藏品分手让我有些不舍,但我的收藏能够找到如此杰出的两家永久归属地,我深感欣慰与自豪。我相信,今后能有更多的公众和学者得以欣赏、研究这些作品。这二百二十幅版画是《欧洲冯氏藏中国姑苏版画》中收入的全部作品。该书由我与翁连溪先生合著,近期将由北京的文物出版社出版。因为此书编写计划已经有几年时间,所以这批版画的收藏也有个截止日期。在这几年中,我依然继续收藏姑苏版画,不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进入市场,目前我已经积累了一百八十多张,同样精美无比,各类作品齐全,质量上乘。我正在进行编目,撰写研究文章。等到恰当时刻,我也希望能有其他博物馆机构,成为他们的永久之家。这批版画我是不打算拆散,如果有中国的博物馆或机构拥有前瞻及睿智的眼光,仿效克利夫兰及大都会的先例,收藏这批版画,与他们鼎足而立,这将是我更大的心愿。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国私人藏家开始关注姑苏版画的收藏,但在公众机构中,姑苏版画依然极为罕见。姑苏版画终究是应该属于中国的。”
(本文原标题为《美国两大艺术博物馆收藏十八世纪姑苏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