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频道微信公众号 图
据《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报道:10月6日下午,青岛市黄岛区万达广场,20多岁小伙和女友用餐时,被3名身着*的办案民警戴铐带走,可几分钟后,小伙又安然返回店内,向店员要走了门店监控视频。
警方因照片比对错误,在餐馆将无辜小伙铐走,虽几分钟内纠正并道歉,却照见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命题。执法权的行使,从来不该是“线索到行动”的简单跳转,而应是“证据到结论”的严谨闭环。执法纠错的诚意虽值得肯定,但比“事后道歉”更重要的是:切实弄清楚“抓错人、错在哪”,如何守住“事前精准”的法治底线,让“个案纠偏”真正转化为“系统防错”。
*** 总书记强调,“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为执法工作划定了根本坐标。执法权的每一次行使都直接触碰公民权利,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直观感知,容不得半点大意。
“两高一部”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健全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审查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的认定,必须达到证据确实、充分。公安机关要区分情形,分别采用信息系统比对、档案信息比对、生物识别信息比对等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身份进行核查。未对犯罪嫌疑人身份进行核查,不得确认其身份。而黄岛办案民警仅凭单一照片比对,就对无辜群众采取戴铐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显然违背了“多重核验”的刚性要求。这种“先控制、后核实”的操作,本质上是“重效率、轻程序”惯性思维的产物,看似为办案“抢了时间”,实则损伤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类似的执法差错可能并非个例,从随意传唤到程序缺失,均暴露出有的执法人员对权力边界的模糊认知。即便多数最终以“及时纠错”收尾,也在无形中消耗着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此次黄岛警方的即时纠错,有效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这种“知错即改”的态度,无疑是法治进步的体现;但须清醒认识到,“道歉”不能成为程序瑕疵的“遮羞布”,“纠错”更不能替代对问题根源的深刻反思。
这起“乌龙执法”当成为推动执法规范化的“催化剂”。一方面,强化执法人员能力素养培训,不仅要明确“权力怎么用”,更需清楚“权力不能乱”,牢记权力风险边界与程序要求,从思想上杜绝“图省事、省步骤”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健全身份核查流程,将“多重核验”要求嵌入执法系统,形成刚性约束,从程序上彻底堵住漏洞。同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对每一起执法偏差,不仅追究直接责任,而且深挖制度、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个案复盘推动流程优化,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治理效果。
近年来,智慧警务的成效有目共睹,为执法精准化提供有力支撑。从广西北海智慧交通系统开辟生命通道,到广东深圳无人机助力山地搜救,让科技充满“人情味”。这些案例表明,科技赋能执法,其“精准”与“温度”并非不可兼得。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通过精准布控,建立“技术预警—人工复核—分级处置”的全链条规范机制,让行政执法既保持惩治违法的“力度”,又兼具保障权利的“精度”。
法治公信力的构建,既要靠每一次公正执法的“正向积累”,又需每一次失误纠错的“诚意修补”,还离不开对“程序正义”的始终坚守。当程序正义贯穿于执法的每一个细节,法治建设才能真正“加分”,人民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权力受约束、权利有保障”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