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国庆假期结束,银行假期理财产品收益陆续“揭晓”,不少投资者却发现,节前宣传中看似亮眼的收益率,在节后悄然“缩水”。
“节前买入的时候显示7日年化收益率为2.99%,没想到假期后收益到账,7日年化收益率降到了1.70%。”10月9日,有投资者向《华夏时报》记者反映。她所购买的招银理财一款日开型产品,在节前短短数日呈现较高收益率后迅速回落,10万元投入9天,实际收益为40.42元,“远低于预期”。
刘美的经历并非孤例。随着国庆假期结束,10月9日至10日,多家银行与理财公司陆续更新产品收益数据。记者注意到,节前被重点推荐的不少理财产品,节后收益率出现明显回调。例如徽银理财某款产品,截至9月16日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6.96%,而截至10月8日已降至2.799%;平安理财某日开型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也从9月26日的5.30%回落至10月9日的3.57%。
收益“缩水”,投资者感叹“没想到”
上述投资者所购买的是招银理财一款日开型产品。记者注意到,在9月29日投资者买入时,该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为2.99%,而10月9日假期收益到账时已降至1.70%。注意到收益率下降后,该投资者查阅该产品历史数据发现,2.99%的收益率仅在9月24日至29日这6天出现,其余时间7日年化普遍维持在1.7%左右。
“日开型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通常在1.3%-1.7%之间浮动,部分时点可能有所上浮,但几天后会回归正常水平。”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时,一位理财经理解释道,“这种情况在日开型产品中较为常见,但收益率上浮的时点并不确定,我们通常建议投资者参考更长期的历史表现。”
事实上,今年国庆前夕,银行与理财公司普遍以“假日理财”为主题,进行闲钱理财主题营销。但与往年新发节日专属理财不同,理财公司此次营销重点转向存续产品,主打“历史收益率”吸引投资者。记者发现,部分被推荐产品近期年化收益率高达12.01%,多只产品近期收益率表现超过4%、5%,成为节前揽客的亮点。
成都智途思远首席研究员、金融学博士罗皓瀚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其所投资产(如债券、股票等)的真实市场表现,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或理财公司无法再“创造”或“承诺”一个特定的短期高收益,产品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银行推介已经运作一段时间、积累了良好历史业绩的“存续产品”,相对来说有更强的说服力。
然而,不少投资者在节后发现,被“历史高收益”吸引购入的产品,实际收益在节后出现回落。除前述招银理财产品外,多款同类产品也出现不同程度收益率回调。
如徽银理财节前推介的一款最短持有期7天的理财,截至9月16日,其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6.96%,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7.43%。但截至10月8日,该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已下降至2.799%,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下滑至6.335%。
平安理财一款持有期90天的日开产品,截至9月26日,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5.62%,但一个假期之后,截至10月9日,其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下滑到了3.90%。
假期理财重在资金过渡
记者梳理对比发现,尽管不少产品收益率在节后出现回调,但也有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假期前后保持稳定甚至小幅上升。
例如,北银理财某款更低持有5天的产品,截至9月19日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2.76%,而截至10月9日升至3.48%;中银理财某双债策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也从9月26日的4.60%微升至10月9日的4.62%。
某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银行假期理财以现金管理和短债类产品为主,主要投资于短期优质固收类资产。“即使在非交易日,底层资产仍可能持续产生票息收益。这类产品更大的优势在于让资金在假日期间也能获取收益,实现短期过渡,待假期结束后再做其他投资安排。”
他进一步指出,银行推荐的假期理财多采用T+0、T+1交收制度,资金起息和赎回到账速度较快,“相比之下,收益率的优势并不是投资者最核心的考量,灵活与稳健才是关键。”
而针对今年国庆假期理财出现的节前收益率较高、节后收益率较低的情况,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轼剡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主要由市场环境、资金流动等因素造成。一方面是固收类理财产品主要配置债券等固收类资产,在权益市场表现良好时,受“股债跷跷板”影响,债市表现走弱直接导致产品收益回落。二是节前部分资金涌入理财产品,但短期内无法完全完成资产配置,导致收益被“摊薄”,产品收益率走低。
“此外,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受投资策略影响,在产品成立初期收益较高,随着规模扩张和产品运作,收益会回归市场水平,因此如产品若刚好成立于国庆假期前夕,以上多重原因会导致收益有所下滑。”黄轼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