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革命烈士吴石将军为主角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引发了新一轮对其在隐秘战线上情报工作以及贡献的关注与讨论。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有关吴石的研究、纪念甚多,既有郑立先生所著的《冷月无声——吴石传》为之留名,也有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上的雕像以为缅怀。此外,吴石还被认为是另一部热播电视剧《潜伏》男主角余则成的原型之一。多年前,笔者曾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上发表过一篇小文章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今天则想从故事的另一“暗面”,即蒋介石的角度来聊聊“吴石案”前后的政治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首先,蒋介石之所以在1949年夏忽然重用吴石,将其拔擢为所谓“国防部”参谋次长,本就有极强的 *** 内派系与权争政治的背景。当时正“下野”的蒋介石虽仍能以总裁身份指挥军政大事,但毕竟仍受“代总统”李宗仁以及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势力牵制。而在不少 *** 元老、大佬们看来,蒋也有必要为大陆的失败负责,其“下野”或“引退”是理所当然之事。同时,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系”和以熊式辉、张群为代表的“政学系”以及陈诚的“土木系”,虽然势力已大不如前,但彼此之间的派系斗争却并未因败退而消弭,反而因为资源越来越少而更加尖锐。此外,他们对于蒋介石试图将权力集中于蒋经国为首的“太子系”人马的举动,极为警惕、抵触乃至不满。在他们看来,台湾这片最后的“孤岛”,理应是 *** 各派系“共治”的局面,而非蒋氏一人的“家天下”。这种内部的权力纷争,使得当时蒋介石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遭遇来自内部的掣肘与消解。因此败退台湾之际,蒋介石一直在重新考虑人事布局,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希望能绕开各派系另起炉灶。
实际上,早在抗战期间,蒋介石就已经注意到这位以军事理论见长的“吴状元”,不仅曾在武汉会战期间听取过他的军情报告,之后还亲自安排调研过 *** 军内部“学术较优”的人才,吴石排名第二,且对他日本陆大毕业的学历非常看重。蒋介石在1949年日记的杂录中,曾抄录过一份特别的名单,涵盖陆海空各军种,多为当时正处壮年且不隶属其他派系的高级将官,例如桂永清(时任海军总司令,后曾任所谓“参谋总长”)、王叔铭(时任空军少将,后亦曾任所谓“参谋总长”),吴石同样位列其中,可见其当时在蒋心中的份量。

抗战期间蒋介石交办的“学术较优人员”调查表
对于1949年时的蒋介石来说,当务之急是稳住阵脚、重整屡战屡败的部队并构建一套能有效抵御 *** 跨海作战的防御体系。吴石一方面有丰富的军事参谋经验,对于军队的编制、训练、后勤、作战计划的制定等 *** 参谋作业均了如指掌,是当时 *** 能找的最顶尖的军事技术官僚之一。另一方面,1949年后 *** 最有可能发起对台战役的地点,正是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作为福建人的吴石又对福建沿海地理、水文情况极为熟悉,且对 *** 军在福建最后的军事部署、撤退路线以及可能被 *** 利用的港口设施等情况,都有着之一手的、最新的情报。因此仅从军事专业角度而言,让其出任参谋次长便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
此外更重要的是,吴石长期从事军事理论教育和参谋工作,很少卷入 *** 内部的核心派系之间的斗争。即便是在抗战期间,曾因在桂林行营任职,而一度被外界认为是所谓“新桂系”的一员。在被调任第四战区参谋长后,张发奎最初也因疑他是桂系人马而有所提防,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顾虑,因为发现吴石似乎并非真的是死“真桂系”,转而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至于吴石本人,可能更多是看重与白崇禧的个人交情,而不愿被简单地归为某个派系的附庸。之后,在陆军大学任教育长以及军令部之一厅任厅长期间,吴石更是刻意保持着自己“技术官僚”的身份。
在1949年 *** 内部混乱的人事局面中,吴石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而蒋介石在拔擢吴石到参谋次长的位置前,对其亲自进行过考察。1949年6月,他以总裁身份视察福建时曾专门找第50师师长李以匡,问询“吴石调任福建绥靖公署后,是否有厌战言论?”李以匡答称吴石曾抱怨战争越拖越久,“会把我们拖败”。这类牢骚式的言论在当时 *** 高级将领中,其实并不罕见,当时蒋介石也就没有继续深究。在他看来,虽然这样的“技术型人才”未必绝对“忠诚”,但至少没有野心,也不会拉帮结派。何况当时的 *** 参谋总长周至柔是陈诚“土木系”的核心成员,因此找一位实际孑然一身却又与桂系似有渊源的人来当次长,或许便是一个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权宜之计,亦可制衡陈诚的派系。

1948年3月吴石给时任国民 *** 文官长吴鼎昌的公函,可见吴石的笔迹与印章。
1950年1月底,因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保密军逮捕并叛变,直接导致吴石的联络员朱谌之身份暴露并被捕,进而让吴石的身份彻底暴露。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载,毛人凤是2月27日当面向他汇报了“吴石案”的情况。在此之前,应已有书面或者 *** 请示,因为蒋在“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中已经提到了吴石案。在听完毛人凤汇报、确定证据确凿后,蒋在27日的日记中如此写道:
殊为寒心,令即逮捕。
2月29日,保密局便开始对吴石采取外围行动,先是传讯了吴的夫人。3月1日晚,保密局正式逮捕吴石,与他一同被捕的,还有他的副官聂曦,以及同样在台从事地下工作的 *** 联勤总部中将陈宝仓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吴石被捕的同一天,蒋介石在台北宣布了“复行视事”,恢复所谓“总统”职务。而这也正是蒋介石处理“吴石案”另一层重要的政治背景。从1949年底至1950年初,远在美国的所谓“代总统”李宗仁,已成了蒋介石复出的主要法理障碍。李宗仁拒绝前来台湾,并多次通过电报、声明,强调自己才是“合法元首”,指责蒋在台“非法视事”。另一方面,美国的杜鲁门 *** 对蒋介石已有厌烦之感。虽然基于东西冷战的国际环境,美方不希望台湾岛落入 *** 之手,但又对腐败无能的蒋介石极不信任,因此曾一度考虑扶持孙立人或吴国祯等来取代蒋。1949年11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Oscar Badger)曾向老军统、原参谋次长郑介民和蒋本人的特使董显光透露了美方新一轮的军援条件:“蒋介石同意将军政大权交给孙立人、吴国祯并保证不干涉其职权。”蒋介石自然对此条件不屑一顾,而陈诚以及“外交部长”王世杰却都倾向接受,认为先取得美援解燃眉之急才是之一要务。
与此同时,1949年至1950年初美国国务院以及新成立不久的中情局一同策划所谓“倒蒋政变”,甚至多次派人与孙立人接洽,但均遭拒绝。然而,蒋介石仍然通过各类渠道察觉到了危险并有所防范,甚至曾叮嘱蒋经国要加强“布置警备以防西安事变重演”。蒋经国还曾在给宋美龄书信中称:“党内失意分子欲利用中美关系白皮书发起反父亲运动。”不久后,宋美龄也通过自己在美国的人脉得知了美方内部有人主张支持孙立人反蒋以及其身边可能有 *** 地下党人的消息,并转告了蒋介石本人。1949年10月5日,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接妻密函报告立人事,其全被共谍所利用而不察,如非余之明见,则误大事矣。”之后,保密局等特务机构便开始严密监视孙立人并怀疑其部下的亲戚可能有“通共”的嫌疑。1950年1月3日,孙立人向一位美方官员透露,蒋介石竟曾当面质问他是否准备*。对此,孙立人只得坚称这是 *** 散布的谣言。之后,在“吴石案”事起时,蒋介石就将孙立人“挂”在了有名无实的陆军总司令的位置上,事实上褫夺了他的兵权。至1955年发生的所谓“孙立人兵变案”,已属早晚之事,毫不令人意外。
显而易见,在“吴石案”前后正是蒋介石在政治上最敏感、面临压力更大的时刻。除了面对“丢失大陆”的惨败外,还要面对内部实力派与外部强权相结合的潜在威胁,对蒋介石个人而言,其致命性甚至可能还超过了战场上的摧枯拉朽的 *** 攻势。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压力之下,蒋介石展现出了其冷酷的政治手腕,将“吴石案”所暴露的 *** 内部危机,转化为一场强化个人独裁的政治运动。
在此案的整个审判过程中,蒋介石一直耳提面命并严令要从重处理,如1950年3月27日的日记中记载称:“朝课后见毛人凤,听取吴石案之意见。”在6月初,正式判决前,蒋介石亦亲自过问。
“吴石案”的爆发,恰好印证了蒋本人“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才导致敌方渗透”的论断。借此机会,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清洗那些不听话的旧势力,将权力收归于自己信赖的核心圈。期间,他更以清查“内部敌人”为由,“名正言顺”地启动他期待已久的特务统治与政治清洗,可以一举清除所有政治上的障碍。为了与之配合,蒋经国则借此进一步整合、控制、改编撤退到岛上的各类特务情报机关。

呈递给蒋介石的吴石等烈士的“行刑报告”。
1950年6月10日,吴石、陈宝仓、聂曦、朱枫四人在台北马场町遭处极刑,不幸壮烈牺牲。这一幕通过岛内的报纸、新闻电影广为传播,其目的不仅是惩罚所谓“叛徒”,更在于制造一种深入骨髓的“寒蝉效应”。而此案牵连者规模宏大,波及数百人。这无疑是向岛内以及 *** 上下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 *** ”的更高原则下,任何对蒋介石个人的“不忠”都可能被视为“通敌”,即便是“国防部参谋次长”这样的高位,一旦被贴上所谓“通敌”的标签,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处决。
事后,蒋介石甚至还曾借此机会申诫、处分了当时已经退隐状态的白崇禧,理由是他曾经大力举荐过吴石。在当时“*”的氛围下,任何与白崇禧的私下接触,都可能被蒋经国主导的特务系统解读为“密谋串联”、“意图不轨”。这使得他的旧部人人自危,主动与其保持距离。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对待蒋介石的态度和方针渐起变化。蒋在获得一丝喘息后,进而又借此案,加速将原先由“CC系”、“旧军统”等派系掌握的情报、特务系统,统一收归到蒋经国手中。1950年4月,蒋经国出任“政治行动委员会”(对外以“机要室资料组”为掩护)秘书,进而统合了保密局、保安司令部等机构,建立起一个直接听命于蒋氏父子的庞大特务和情报 *** ,甚至日后被人称为“地下小朝廷”。这个特务 *** ,日后则成为在岛内推行“*”统治、监控百官、打击异己的最重要工具。此外,蒋介石亦通过“吴石案”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政治整肃,向美国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硬的信号:岛内的局势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任何试图绕开蒋本人,扶植其他 *** 人的想法都是痴心妄想;美国人要么支持蒋,要么就失去台湾这颗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