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银川、石嘴山报道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银行既是服务地方经济、落实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也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难题,推动行业实现从“风险防控”到“提质增效”的跨越,而宁夏的实践正是这一全国性改革的鲜活缩影。
“‘十四五’时期,我们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9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表态,明确了这五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核心导向。
回溯“十四五”开局,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面临流动性困难。面对这一挑战,监管部门聚焦区域差异、精准施策,推动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制定个性化改革方案,同时创新运用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元手段,确保风险化解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十四五”时期不良资产处置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当前,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还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近日,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赴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调研发现,宁夏金融监管局在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下,将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作为首位主责,以“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为指引,推动石嘴山银行、贺兰回商村镇银行改革化险取得实效。
这场“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仅筑牢了宁夏金融安全防线,更让金融 “活水”精准灌溉宁夏“六新六特六优 + N”产业,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其探索形成的“央地协同、分类处置、标本兼治”路径,为西部省份乃至全国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化解风险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宝贵经验。
石嘴山银行深化改革:精准“拆弹”,聚焦“治本”
作为宁夏本土重要城商行,石嘴山银行曾因宏观经济波动、区域产业调整面临信用风险攀升、资本补充压力大等挑战。不过,近一年来,依托“提级监管+央地协同+股东赋能”的改革路径,该行改革化险稳步推进。

改革化险之前,石嘴山银行经营面临的两大核心难点是资本补充压力大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大。针对这两方面,在金融监管总局、宁夏 *** 自治区党委 *** 、宁夏金融监管局等多方合力下开展精准“拆弹”。
在资本补充方面,石嘴山银行坚持内外源相结合的资本补充方式来推动改革。一方面制定了2025-2029年内源性资本补充计划,持续加强与大小股东的沟通,着力通过调结构、增中收等方式增加利润留存补充资本;另一方面通过各方努力,推动宁夏 *** 自治区财政注资,显著提升资本充足率。
在不良处置上,石嘴山银行重点对大额风险客户实施“项目制”管理,以“日监测、周调度、旬提示、月约谈”工作机制,创新完成宁夏首笔不良资产结构化 *** 交易,联动地 *** 院创新试点宁夏首批消费贷诉前保全模式,形成不良处置合力。
同时,石嘴山银行严控信用风险新增,明确信用风险关键指标以及主要控制目标,分层次设定风险限额并严格执行,持续完善“集中审批+数字化审批+小额差异化授权”审批机制,加强信用风险识别与预警管理机制等,此外还加强精细管理流动性风险。
在上述精准化、多维度的改革化险措施推动下,石嘴山银行风险化解成效显著,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缓释、持续收敛,为后续稳健经营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石嘴山银行化险改革不仅聚焦短期“拆弹”,更注重长效“治本”。
“只有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完善,才能让银行走向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一位宁夏监管人士向本报记者强调。
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为了从“根”上治理问题,宁夏 *** 自治区探索建立自治区党委金融工委与石嘴山市委“两新”工委对该行的双重管理工作机制:将石嘴山银行提级至宁夏 *** 自治区直管金融机构层面开展监督、考核、管理;由石嘴山市委选派干部担任专职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明确该行党委会对组织架构、改革化险、服务实体经济等重大决策的前置审议权,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落地。
在公司治理优化上,石嘴山银行减少执行董事占比、增加独立董事席位,选聘会计、金融、风险处置领域专业人才担任董监事,建立专委会审议意见报告机制与董监事会意见督办机制,确保决策科学高效;在内控合规建设上,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规管理架构,明确分支机构合规人员数量及能力要求等,推动合规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深化改革后,石嘴山银行在经营指标、体制机制、风控管理方面都有显著提升。”石嘴山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成保对记者说道。
贺兰回商村镇银行风险出清:打造村镇银行“整合标杆”
不同于一般的“村改支”(记者注:村镇银行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同时改建母行分支机构),宁夏银行此次的“村改支”是对原包商银行发起设立的贺兰回商村镇银行进行收购并改为旗下分支机构,因此其改革化险相较一般村镇银行兼并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工作难度也更为艰巨。
据本报记者现场多方了解,贺兰回商村镇银行化险难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贺兰回商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前是宁夏辖内资产规模更大的村镇银行,且受原包商银行出险影响,处置难度较大;二是宁夏辖内能够承接的中小法人银行数量极为有限,承接贺兰回商村镇银行业务、网点、员工对被承接机构本身也是极大挑战。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宁夏与内蒙古两地 *** 、监管部门跨省协调,最终推动宁夏银行100%持股贺兰回商村镇银行并改建为分支机构,探索形成“四级联动+协同处置+股权 *** +兼并重组”的改革化险模式,实现风险出清与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打造了村镇银行新型“整合标杆”。

据本报记者多方了解,贺兰回商村镇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纳入宁夏地方党委 *** 重点工作统筹,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下,宁夏金融监管局与属地党委 *** 协同配合,统一化险目标,落实处置要求,建立改革化险工作机制,研判制定工作方案和多项应急预案,明确由宁夏银行受让股权并改建分支机构的核心路径。
在改革推进中,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监管部门推动蒙商银行(原包商银行)、宁夏银行、贺兰回商村镇银行签订三方协议,合理确定股权对价,指导完成董事会、股东会等公司治理程序。
据宁夏银行党委副书记倪国梁介绍,贺兰回商村镇银行于2024年7月初启动改革,历经尽职调查、清产核资、股权收购、吸收合并,原村镇银行注销法人资格、改为支行等关键历程。最终,在2025年7月,贺兰回商村镇银行原16家股东全部平稳退出,8家网点统一换牌,220名员工均得到妥善安置,实现改革化险目标平稳落地。
倪国梁称,并入宁夏银行后,原贺兰回商村镇银行网点转型为宁夏银行贺兰支行,既保留“扎根地方、贴近农户”的人缘地缘优势,又依托省级城商行资源弥补技术、资金短板。在业务整合上,原21项信贷产品优化为15款,新增“助农快贷”“易车贷”“出租车贷”等特色产品,实现交叉客户统一授信、异地业务规范移交,构建“社区+商圈+农业+园区”整合经营模式,客户服务体验显著提升。
宁夏银行贺兰支行行长文佐瑞对记者表示,将贺兰回商村镇银行吸收合并后的新宁夏银行贺兰支行有三大改变:一是资产规模实现新突破,存款规模突破5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二是业务结构整合升级,该行从业务较为单一的机构转向综合性经营机构,保留原村镇银行农户贷款、二手车贷等特色业务,并进行创新发展。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村改支”后,依托宁夏银行母行资源共享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石嘴山银行与贺兰回商村镇银行的改革化险实践,是宁夏深化金融改革、守住风险底线的生动缩影。通过“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宁夏不仅化解了中小银行历史遗留风险,更以改革重塑金融生态,让中小银行回归服务实体本源。未来,随着改革成果持续巩固,宁夏中小银行将进一步聚焦“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持续发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