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记者 洪小棠
近日,新疆前海联合基金接连发布股东及实控人变更、董事变更、高管变更三则公告,标志着上海证券正式完成对其100%股权的收购,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因持有上海证券50%的股权且为之一大股东,而成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实际控制人。
与此同时,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管理层迎来全面调整,新任总经理贺国灵同时代任董事长,原总经理吴昱村、原董事长黄炜离任。这一系列变动,宣告这家成立十年、规模不足90亿元的公募基金公司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实控人易主
新疆前海联合基金10月15日发布公告称,经中国 *** 核准,上海证券已依法受让公司100%股权,成为全资控股股东。本次股权变更后,公司注册资本保持不变,仍为2亿元,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此次股权变更始于今年2月,上海证券在司法拍卖中以3766万元的价格竞得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新疆前海联合基金30%股权。随后在今年4月,上海证券提交了股东变更申请,直至9月获得 *** 正式核准。
在本次变更前,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股东包括深圳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凯信恒有限公司等。
深圳钜盛华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因这一层股东关联,新疆前海联合基金也曾被视作“宝能系”基金公司。随着上海证券完成全资收购,上述原股东全部退出。
伴随股权变更的是管理层的全面更新。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公告显示,自10月13日起,贺国灵任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同时代任公司董事长。原总经理吴昱村因公司工作安排离任,原董事长黄炜因董事会换届离任。
履历信息显示,贺国灵拥有超过二十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曾在多家金融机构任职。她曾任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机构二部总经理,华泰保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专户投资部总经理。在加入新疆前海联合基金之前,贺国灵在上海证券任职,担任资产管理总部联席总经理、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副总经理邹文庆结束了三年多的总经理代任期。资料显示,2022年5月,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原总经理吴昱村因个人原因无法履行职务,由邹文庆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直至此次高管变更。
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董事会也已完成换届。该公司公告称,经股东决定,任命李海超、贺国灵、刘亦千、陈力源、陈钊、柳永明、段军山担任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成员黄炜、孙莉、孙磊、张卫国、夏正林、吴昱村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
其中,李海超为上海证券董事长。这一人事安排体现了股东方对公司的直接参与。其余新任董事也大多来自股东方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标志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更新。
四年未发新产品
根据公开资料,新疆前海联合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7日,是 *** 批准成立的国内第99家基金管理公司。其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为89.93亿元,在行业中排第142位。该公司旗下没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达到81.23亿元,占整个公司公募管理规模超九成。
与此同时,该公司的产品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前海联合淳丰87个月定开债基金的规模达到80.23亿元,几乎支撑了该公司绝大部分公募规模。该基金的半年报显示,其主要机构持有人占比为100%,主要来自两家机构,其中“机构1”持有份额约为20亿份,“机构2”持有份额约为30亿份。
相比之下,该公司其余20多只基金大部分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属于“迷你基”。此外,该公司自2021年8月之后没有再发行成立新的公募产品,产品线更新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背景下,上海证券作为新控股股东,其资源整合举措备受市场关注。 *** 息显示,上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旗下产品涵盖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等多类型产品,2024年末资管总规模约为371.95亿元。
在 *** 批文下发前,上海证券已着手准备将旗下 *** 资管计划移交至新疆前海联合基金。今年9月18日,上海证券公告称,旗下上海证券现金添利 *** 资产管理计划因存续期将在12月18日满三年,已与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协商一致,拟向 *** 申请变更管理人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并将该 *** 计划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截至6月底,该计划规模为19.13亿元。
在华南一名公募机构市场部中层人士看来,这一举措是股东方对公募业务支持的具体表现,也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后续规模增长提供了想象空间。
该人士认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股权变更和管理层重组,标志着该公司正式告别“宝能系”时代,进入上海证券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对于上海证券而言,通过此次收购实现了公募业务布局的重要突破,对于新疆前海联合基金而言,则迎来了摆脱经营困境的历史机遇。
然而,新疆前海联合基金仍面临着产品结构单一、迷你基金较多、权益类产品发展滞后等挑战。新管理层能否借助股东资源,在投研能力建设、产品线优化、渠道拓展等方面实现突破,将决定这家成立十年的公募基金公司能否真正实现重生。对于该公司后续发展,经济观察报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