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汉雨棣
编辑|丁广胜
今年的双11来得很安静。
没有“定金人、尾款人”的刷屏口号,也没有“满减奥数题”的朋友圈抱怨,10月中旬,京东、淘天、抖音等平台陆续开启2025年双11,但舆论场的反应出奇平淡。取而代之的,是“官方直降”“无门槛券”“一件立减”这些朴素名词。
表面上,双11变得无聊了;而在更深的层面,双11变得关键了。连年不再公布GMV之后,大主播退场、AI补位、即时零售渗入,平台之间的竞争从促销策略转向AI技术与生态布局。双11不再只是卖货节,而正在成为电商下一轮竞争的试验场。

规则变简单,周期变更长
在规则层面,几大平台是有共识的:简化玩法、延长周期。

制图:网易科技)
京东提出“官方直降”,折扣低至1折,不再设置凑单门槛。抖音推出“一件立减”,并配置消费券,放弃复杂叠加玩法。淘天则以“全年更优惠”口号出现,在“双11价格力”外,只保留“官方立减15%起”与“跨店满减二选一”。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平台对用户心理的重新判断——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做题赚钱”,而更愿意为“所见即所得”买单。
时间策略也发生重大变化。
京东将核心周期拉至37天,抖音更是从9月16日起连播57天,淘天则延长至11月14日。这种拉长战线的做法,在缓解物流和 *** 压力的情况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的注意力透支。
会员体系也从“冲量工具”转向“留存工具”。京东PLUS强调折扣叠加与物流特权,天猫88VIP开放线下餐饮、电影权益,并在闪购频道为会员每日投放5折红包。财报显示,会员消费频次正在超过新客,平台已经开始将“LTV(用户终生价值)”置于GMV之上。
从共识上看,双11不再依靠“购物节”去驱动冲动消费,而是开始通过商业系统测试“用户粘性”和“供需效率”。

抖音去达播,淘天改生态
在行业共识之下,各平台选择在不同战场下注,各自守住基本盘。
京东仍然将3C家电视为压舱石。开局数据显示,家电、手机、数码、电脑等带电品类订单同比增长超70%。与其说京东在打折,不如说它在重新强化“正品、配送、售后”的长期资产。
抖音则从卖货直播转向品牌自播。《2025抖音电商店播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品牌自播已占GMV的30%,头部达人仅余9%。这意味着内容电商正在去中心化,头部主播的议价权正在被品牌自有阵地所稀释。
对于淘天来说,在发布会上面对易立竞“双11是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的犀利问题时,官方给出了一种结构性转向的可能。换句话说,今年开始,淘天不再仅以电商GMV为核心战场,而是试图将餐饮、零售、本地生活纳入同一商业生态。天猫官方表示, *** 闪购已实现“30分钟达”,首批3.7万个品牌、40万家门店接入“小时达”服务,天猫超市与饿了么的联动频率也显著提升。这是一种定义“线上购”的新方式——不再通过仓配中心,而是通过城市库存即时分发。
这种转向的底层逻辑在于,当货架电商正在失去增量,淘天正在试图通过连接即时、内容、本地,重塑用户入口,寻找新的增量。

主播退场,AI补位
如果说平台在规则与生态上仍可回旋,那么在流量系统上的变动几乎不可逆:大主播正在退场,AI正在登场。
往年双11的流量发动机——李佳琦、董宇辉、罗永浩——几乎同时“降噪”。李佳琦罕见在直播中坦言“压力到达上限”;董宇辉的团队只发布数条福利视频;罗永浩的“交个朋友”仅保留品牌场。但这并不意味着热度消失,而是控制权从主播交还给了AI技术场系统。
在与网易科技等媒体的对话中,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进一步解释了 *** 的AI战略。他表示,淘天把大模型做成三层:商品、商家、用户。之一层是基建层,即商品库,用大模型重新定义商品和描述。第二层是商家层工具与 *** ;第三层是用户层,即AI试衣解决服装退货率,AI清单提供个性化清单等。
这并不是功能创新,更像是是权力结构变化:过去用户进入 *** ,要靠搜索框和推荐流;现在用户与系统之间加入了AI,它扮演“需求翻译器”和“匹配 *** ”。电商话语权,开始从“货架布局”转向“模型权重”。
但技术转型也伴随新隐患。AI文案同质化引发用户疲劳,针对直播的监管边界尚未形成,一些中小商家正面临“不会用AI就没有流量”的困境——这是一种新的数字鸿沟。尽管如此,大多数平台仍将AI视为电商进化的唯一方向。
今年双11首次显得“不喧哗”,电商行业正在进入基础设施竞争时代:平台拼的不是GMV,而是谁拥有更高的供需匹配效率;主播不是中心,而是生态节点;AI不是噱头,而是底座语言。今年的双11,不再是一场消费的狂欢,而是一场系统的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