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温啦!突然被冷空气冻得一激灵,赶紧回去翻出秋季保暖套装......
别担心!本康邀请了龙华医院的专家们教大家秋季科学保暖的打开方式↓
医学顾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二科
浦佩珉 主治医师
喻晓 副主任医师
低温会引发血管收缩、代谢减缓,甚至诱发关节痛、肠胃不适、情绪低落。
保暖≠简单裹厚衣服!如何科学保暖?不妨从“暖体、暖胃、暖心”三方面做起~

01
暖体:守住身体6大“寒气入口”
身体的某些部位,因血管密集、脂肪层薄或神经敏感,最易被寒气侵袭。
重点守护6处
颈部
颈动脉与颈椎神经丛在此交汇,受凉易引发头痛、肩颈僵硬。
日常可选高领毛衣或围巾(羊毛、羊绒更透气),避免穿V领外套时露出后颈;
坐办公室或开车出行时,可用U型枕支撑颈部,减少冷风直吹。
腹部
脾胃、肠道集中地,受寒会导致腹泻、消化不良,女性还可能痛经。
日常可穿高腰裤/裙,或在内衣外贴暖宝宝(避开肚脐,贴于 *** 外侧);
睡觉盖薄被时,重点掖好腰腹处。
脚部
人体“第二心脏”,足底穴位连接全身,脚踝、脚跟受凉易引发感冒或关节痛。
拒绝露脚踝!
选纯棉或羊毛袜(厚度以不勒脚为准),鞋子选加绒款或厚底鞋(避免塑料底吸走脚部热量)。
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肩部
三角肌与锁骨区的脂肪少,暴露易导致肩周炎发作。
穿防风外套(如冲锋衣内胆),或戴薄款护肩;
久坐时可披件小马甲,覆盖肩背。
膝盖
软骨怕冷,低温会加重老寒腿的疼痛感。
运动时戴运动护膝,日常可穿加绒打底裤;
避免长时间蹲坐,减少膝盖压力。
腰部
肾俞穴所在,受寒可能引发腰酸、乏力,甚至影响生殖系统功能。
穿收腰外套或系宽腰带,避免露腰装;
久坐后起身活动,用手搓热后腰(肾俞穴位置)。
02
暖胃:吃对食物,从内到外驱寒
低温会让肠胃血管收缩,消化酶活性下降,此时需靠“暖性食物”激活肠胃功能。
3类暖胃食物

谷物粥汤
小米粥(含糊精,温和养胃)、南瓜粥(果胶保护胃黏膜)、山药排骨汤(淀粉酶促进消化)。
辛温香料
生姜(姜辣素促进血液循环)、红枣(铁元素补气血)、桂圆(温阳健脾)。煮姜茶时可加少量红茶,中和姜的辛辣。
根茎类蔬菜
红薯(膳食纤维暖肠胃)、胡萝卜(β-胡萝卜素修复黏膜)、洋葱(前列腺素A舒缓胃痉挛)。
秋季甜品推荐

红糖姜枣桂圆羹
红枣去核、桂圆剥壳,与姜片同煮15分钟,加红糖融化即可。
温热吃,驱寒补血,适合经期前后或手脚冰凉者。
百合银耳雪梨盅
银耳泡发后煮至黏稠,加百合、雪梨块炖20分钟,撒枸杞。
润肺又暖身,缓解秋燥。
03
暖心:情绪保暖,对抗“秋郁”
降温时,光照减少、血清素分泌降低,人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季节性抑郁”。
3个妙招帮助“暖心情”

每天晒15分钟太阳
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到户外散步,让阳光照射面部和手背,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 *** 血清素分泌。
即使阴天,户外光线强度也远高于室内。
“微运动”激活快乐激素
下班后,跳5分钟健身操、爬楼梯,或在家跟着视频练八段锦。
“微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且无需高强度,更易坚持。
“感官疗愈”安抚情绪
闻肉桂、柑橘类香薰,此类气味 *** 嗅觉神经,提升愉悦感;
手捧一杯热奶茶,温度通过皮肤传递温暖信号,缓解孤独感;
整理相册、写日记,用回忆与表达转移负面情绪。
科学保暖的关键在于
精准守护易寒部位
用食物滋养肠胃
以小习惯温暖情绪
“暖体、暖胃、暖心”
原标题:《暖体+暖胃+暖心!抵御冷空气的三件套,请你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