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朋友乐乐晨起后频繁揉眼,称“眼睛发痒”,家长起初未予重视。几日后,乐乐症状加重,双眼发红明显,晨起时眼皮被分泌物粘住难以睁开;随后,家长也出现双眼红痒的相似症状。就医后,母女二人被确诊为“红眼病”,医生强调,该病传染性极强,易在人群中快速传播。
眼睛又红又痒就是“红眼病”吗?“红眼病”又该如何防治?本文将针对“红眼病”的核心认知误区与科学应对 *** ,进行详细解析。
疑问一:眼睛红了,就是得了传染性的“红眼病”吗?
“红眼”只是一个症状,其背后的原因多样,需要仔细区分。医学上所说的“结膜炎”根据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细菌性结膜炎:它的典型特征是产生大量黏稠的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常常在早晨醒来时将眼皮粘住。眼睛通常有烧灼感,且传染性较强。
② 病毒性结膜炎:这是传染性最强的一类,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红眼病”。它多表现为清水样的分泌物、眼部红肿、流泪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或类似感冒的症状。
③ 过敏性结膜炎:它不具传染性,最突出的症状是难以忍受的眼部剧烈瘙痒。分泌物通常是透明、稀薄的黏丝状,并且常在特定季节(如春季花粉期)发作。
疑问二:万一“中招”,应该怎么办?
如果眼睛出现不适,最忌讳的就是自行判断、随意用药。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护理。
① 精准治疗是核心:医生会通过检查明确病因,从而对症下药。例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抗生素无效),过敏则需要使用抗过敏眼药水并远离过敏原。
② 居家护理要得当:在居家治疗期间,正确护理有助于康复。日常要用消毒棉签由内向外轻轻擦拭分泌物,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眼部冷敷来缓解不适,但切记不要用手揉搓眼睛。除了个人护理外,家庭环境防护同样重要:患者接触过的门把手、开关、遥控器、手机等物品应每日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家人在接触这些物品后也要及时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③ 减少持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眼睛过度疲劳。
疑问三:如何将“红眼病”拒之门外?
相较于事后治疗,主动预防的意义更为重大。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所有传染性眼病的根本。
① 守好双手这道关: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道防线。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尤其是在触摸眼睛前后,必须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记住洗手七步法口诀“内、外、夹、攻、大、立、腕”。
② 杜绝不良小动作:管住自己的手,尽量不要触摸或揉搓眼睛。如果眼睛干涩或有异物感,应使用干净的纸巾擦拭或滴人工泪液。
③ 分清个人所有物:毛巾、脸盆、枕巾等个人卫生用品必须专人专用,决不混用,并做到开水烫,太阳暴晒等清洁消毒。
④ 留心公共环境:在办公室、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要特别注意门把手、键盘、水龙头等高频接触点。接触后未洗手前,切勿碰眼。在红眼病高发季节,建议暂时避免去游泳池等场所。
总而言之,“红眼病”是一种常见但不可小觑的眼病。对于个人而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更好的“防火墙”。一旦眼睛出现不适,请立即就医,科学治疗,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身边人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