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南京城的“母亲河”秦淮河,时隔50年再建大型水利工程,意在通过增加入江口,增强汛期城市的排洪能力。
10月22日,澎湃新闻从南京相关部门获悉,江苏省秦淮河防洪治理工程(南京市秦淮东河一期工程)三处铁路节点工程已于9月底开工。该防洪治理工程总投资63.09亿元,是南京水利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更大的工程之一。

建成后,秦淮河仅从主城西部流入长江的历史将被改写——历史上秦淮河流到南京城后,一直从西北方向汇入长江;上世纪70年代开凿的秦淮新河,促使秦淮河从西南方向流入长江。如今,秦淮东河工程将通过新辟河道,联通上游河流,使得秦淮河奔流向东,有效分泄秦淮河流域洪水进入长江。
为何时隔50年对秦淮河再次启动分流工程?
据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秦淮河发源自溧水河、句容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为秦淮河干流,最终北流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干流全长约34千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作为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为南京城留下了数不尽的诗词典故、名人传说。但它又是一条易涝易旱的河,民间曾流传“水少愁,水多忧,担心害怕度春秋”的民谣。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到1975年,南京地区经历了4次大洪水,特别是1954年、1969年的洪水尤为严重——1954年,秦淮河发生洪涝灾害,漫决圩堤400多处,江宁县倒塌房屋近4万间,受灾群众达25万多。
1974年,江苏省 *** 决定开挖新河进行分洪。当时江苏省水电局编制的《秦淮河流域规划》设计了东线(秦淮东河)和西线(秦淮新河)两个方案,最终西线方案入选。1975年底,秦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全长16.8千米,设计流量为800立方米/秒,极大缓解了秦淮河泄洪压力。
近年来,随着秦淮河流域城镇化推进,秦淮河下游河道两岸已为城区,加之极端天气频发,汛期秦淮河沿线高水位多次出现,2015、2016、 2020年汛期秦淮河主要节点水位超历史记录,秦淮河流域下游洪水出路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据测算,汛期秦淮河流域的洪水流量约为1700立方米/秒,而外秦淮河加上秦淮新河设计流量1400立方米/秒,城市行洪尚有300立方米/秒的缺口。
至此,秦淮东河工程被提上日程,这是秦淮河自1975年后时隔50年又一次实施分流。

秦淮东河工程大庄节制闸效果图。
新辟河道东入长江,将新增两个入江口
南京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基建处处长张晖介绍,规划建设的秦淮东河线路为“2+1+2”布局,即线路由上游运粮河、中心河,中游新开河,下游九乡河和七乡河组成,总长约53千米。
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目标是将原本相互不通的秦淮河、运粮河、九乡河3条河流打通,最终通过九乡河口枢纽入江,总长达30.6千米。除了拓浚整治现有河道,还将新开河道9.3千米。另外,南京东郊高铁、城铁、国省干道密布,沿途还将加固配建因河道整治影响的19座公路桥、5处铁路桥。二期工程将连通秦淮河、中心河和七乡河,使秦淮河水最终经由七乡河口枢纽流入长江。
秦淮东河工程建成后,将使原先由秦淮新河、外秦淮河两个入江口入江的秦淮河,向东再增加两个入江口,不仅能为秦淮河流域洪水分洪增加新通道,使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还将使秦淮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一张网”。“届时,秦淮河环绕南京主城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四通八达,不仅能为城市分洪,还可跨流域调水、正反向调峰。”张晖说。
“现代水利之于城市,不单单是防洪排涝、蓄水灌溉,还有提升城市品质,打开城市发展空间等功效。”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颜红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秦淮东河沿线,途经江宁、栖霞等多个重要城市板块,如栖霞的仙林大学城、江宁的麒麟科创园等,若各板块同步开展滨水规划,同时把远山近水、滨河公园、园区新城融入壮阔水景,不但能进一步助力城市行洪,还能赋能城市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