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预览
导读
★
9月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将要终止磋商长达9年的跨国并购案。

听闻此消息,董秘长舒一口气:
终于不用每个月写公告了,但是公司经营怎么办?
一、处理一个并购案,董秘要注意什么?
根据监管的要求,上市公司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时,需每月披露一次相关事项的具体进展情况及筹划的事项是否发生变更等具体信息。
据悉,上海电力从2016年8月起首次披露这次并购案,这意味着该公司的董秘长达9年来,每个月都要发一次并购进展公告,不算重大进展的特殊披露,也有足足108条。
通常,并购案推进的流程不会短,往往需要数月,有时需要1年以上。但总的来说,有关一个并购案的几十条公告,已经是比较惊人的数字了。然而,上海电力长达9年的交易,让这一案件的信息披露成为了每个董秘心里的一根弦。
一般来说,并购案拖的时间越长,来自不同方面的隐患就越多,带给董秘的风险也越大。这次交易终于告止,可以说是从各种意义上让董秘舒了一口气。

二、除了公告,董秘还要关心什么?
虽然公告数量惊人、要求复杂,但这对董秘来说,往往不是最令人头疼的事。
对于即将或者正在推行并购的公司董秘来说,不同的交易细节需要处处把关,时间越长隐患越多。
处理一桩并购案,董秘首先要代表公司处理好和对方公司的磋商交易。
并购案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实控人和老板不会轻易出面,作为董秘,几乎是很多时候被推上台前的之一选择。因此,交易时间越长,令人头疼的商业磋商的就要多几分,更别提跨国并购这种存在时差、经济和文化差异的案例了。
在谈判结束,交易基本落定之后,就是交易架构的设计和估值的确定了。这工作虽然似乎不由董秘主要承担,但董秘作为公司中衔接、沟通和信息披露的重要关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看得懂文件,而且更要参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这也考验董秘的时间规划和协调组织能力。
如果前面的步骤都推行顺利,最后的考验在于整合重组。上至公司战略和架构的调整,下至不同部门之间合并的协调,都需要董秘亲力亲为、事事操心。毕竟,没人希望看到一桩最终会带来亏损的并购,合并能否带来更好的业绩,主要看整合。
除此之外,并购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公司股价和投资者关系。作为上市公司董秘,不仅要懂并购,还要时刻留心并购案的进展情况,把握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力度,保证股价不受太 *** 动和影响。

三、董秘要懂得给老板“踩刹车”
在上述的过程中,董秘作为把关人,需要处处留心。否则,一朝失误,公司业绩和股价受损事小,断送董秘自身职业道路事大。
您要是不信,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举两个给您听听:
6月30日,因为“类借壳”收购失败,被投资者质疑“骗子公司”,让之前因为发出重组预案而狂热上升的股价迅速跌落,市值较去年10月115.55元的高点蒸发超60%,从百亿缩水至56亿元。
如果说股价还可以通过尽力经营救回来的话,那么因为受到监管处罚而被迫离职的董秘则确实不太有再挽回的机会了。
7月23日,长方集团因为之前并购的子公司康铭盛在交易撮合期间为了完成业绩对赌条件,进行财务造假却没有被发现并带来相应的披露,招致 *** 和交易所的处罚,公司的董秘江先生也被迫辞职,离开董秘这一职位。索性错不在其自身,且他是公司董事,否则可能险些断送职业生涯。
可以说,董秘做并购案的时候不谨慎,轻则造成市值波动,带来实控人的不信任;重则招致监管,直接断送职业生涯。
你可能会说:这两个案例,不是我不想拦,是实控人逼着我做呀,我好冤啊。
事实上,董秘虽然是在董事会和上市公司管理中的一个“管家型”角色,但是却也不是完全就是“卑躬屈膝”的服务者。在面对老板不合规的要求的时候,董秘要勇敢学会说“不”。
结语丨董秘职业发展:登一个没有尽头的高峰
听完上面的故事,相信你也一定有所感触。
做董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董秘的职业发展往往伴随着无止境的修炼。
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是董秘的基础要求。信息披露构成了董秘工作里的大头,公司大事小事都需要细细把关,稍有失误就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董秘一定要注重这一点。
终身学习是董秘必备的品质。就拿本文中的并购案来举例。资本市场千变万化,公司资本运作的需求也在随时变化,董秘要储备好不同的资本运作知识,时刻准备好应对不同的业务情况。
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是董秘成功的关键。以并购案为例,并购往往牵扯到公司全方位、全部门的协调,董秘做好资源整合与协调管理,能够推动公司大小事务顺利进行,让公司和自身都得到长足成长。
这些特质,都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在每天持之以恒的修炼中,如同等一座没有顶的高峰,需要的脚踏实地的坚持和攀爬。
面对这样的高峰,有知识与经验的助力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