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科技厅新一轮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批准筹建名单公布。
名单一公布,一个名字闯进公众视野——“山东省深地滨海金矿智能绿色开发重点实验室”。名很长,指向很清:深地、滨海、智能、绿色。
这次是山东省科技厅的新一轮省重点实验室批准筹建名单。集团牵头申报,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获批筹建。对集团来说,这是科创平台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界来说,则意味着其在深地滨海金矿开发方向的研究基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正式跻身省级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序列。
获批不是终点,是起点,也是“任务清单”。下一步的方向,文件里写得很清楚:紧扣国家与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集聚高端人才,围绕原创性、引领性的矿业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目标也很直白——把实验室做成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高新技术矿业发展的助推器。
更精彩的是,这四个关键词摆在一起——深地、滨海、智能 、绿色——本身就是一道综合考题。深,是纵深;海,是环境;智能,是手段;绿色,是边界。要速度,更要边界;要效率,更要标准。谁能把“牌子”变成“能力”,把“方向”变成“样板”,谁就握住了下一程的主动。
也得提醒一句。我们见过一些“牌子很响、成果很轻”的案例,让人哭笑不得。论文有了、发布会开了,真正落到工程上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却寥寥。希望这块新牌,不走老路。少一些姿态,多一些成果;少一些口号,多一些场景。
怎么算交卷?三条线最关键:
原创成果,说得清、验得实;
工程落地,矿山能用、长期能跑;
人才梯队,进得来、留得住、带得动。
说到底,这次获批是认可,更是承诺。把“深地、滨海、智能、绿色”四个词,从公告里的名词,变成现场里的动词——这,才是重点实验室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