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崇龙的历史,从诸多古籍记载中可见一斑。甲骨文中就有“龙来氐羌”“王庙龙方”的说法,证明氐族、羌族当时就已开始崇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太昊是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与龙的关系渊源已久。五帝与龙的关系更为密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故帝舜氏世有畜龙……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那么,龙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被称为塞外明珠的赤峰市东北隅,矗立着一座海拔高746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石山,因 *** 的岩石呈赭红色而得名红山,蒙古语叫乌兰哈达,赤峰市的名字也由此而来。美丽的红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学者纷至沓来,在此进行考古探查和发掘,他们的研究和学术报告使红山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38年,红山文化曾被命名为“赤峰之一期文化”。直到1955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在《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中,根据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特点分析,把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从此,红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红山地区并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直到1986年《人民画报》第8期刊登了一幅5000年前的玉雕龙图片。这条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赤峰发现了中国之一玉龙的消息由此传遍了全世界。
关于玉龙的发现还要从1971年说起。那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冒着酷暑,在离村子不远处修梯田。一锹下去,一个硬邦邦的东西让他感觉有些奇怪,再挖下去,原来是一个人工砌成的石洞。张凤祥伸手摸去,竟摸出一个像钩子一样的东西。它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收工的时候,张凤祥把它带回了家里,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让弟弟拖着玩耍。七八天之后,张凤祥惊奇地发现,原本难看的钩子,竟然被弟弟拖成了墨绿的玉器,形状有点像蛇,又有点像龙,并且在太阳底下一晒,还会散发出迷人的碧绿光泽。这一发现让张凤祥激动不已,随后他带着这件奇怪的玉器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的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征集了这件文物,但并未加以重视。1984年,在牛河梁,考古人员挖掘了一座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件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这个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很大轰动。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得知后,突然想起1971年他们征集的那件玉器,觉得它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1971年在赛沁塔拉发现的玉龙,在被忽视了10多年以后,终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 *** 的、在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时期玉雕龙。这件玉龙后被誉为“中华之一龙”,极其珍贵。
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大部素面无纹,在额部及颚底刻有细密的方格网状纹。它的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它身体蜷曲呈“C”形,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尾部有力。玉龙的脊背上有一圆孔,经过试验,用绳子穿过圆孔将玉龙悬挂起来,龙的头尾刚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件玉龙设计巧妙,造型灵动,雕琢精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这件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更大、级别更高的,是中华龙文化、玉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标志着新石器时代西辽河上游地区对于龙形象的崇拜。

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年3000年),高26厘米,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起源已久,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符号。新石器时代的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更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出土过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红山文化发现的文化遗物中,龙的形象以玉龙的形式出现。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形象最完备、功能较为明确的玉龙,分为“C”形玉龙和玦形玉龙两类。有学者提出,“C”形玉龙的原型是猪或鹿,玦形玉龙的原型是熊。也有观点认为,其原型可能是蛇、虫等。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蛇说、鳄鱼说等,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传统观点认为,龙的形象是以蛇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但这一观点只是从龙的躯干部分与蛇相似来谈的,较为片面,所以并不可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的长颚与鳄鱼的巨嘴相近,因此龙的形象来源于鳄鱼。但原始龙纹和鳄鱼的近似点较少,只能说龙的造型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鳄鱼特征的影响。还有观点认为,龙的祖型可能是恐龙。此外,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了“多种生物融合说”,主张龙这一形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诞生的产物,也是多种文化交流结合形成的结晶。
一个民族象征的标志物是一个民族真正形成的依据之一,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在远古时期,人们会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带有神力,能保护自己。每个部落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符号,当一个部落或民族被新的部落或民族接纳时,他们原有的符号大多会被舍弃,或是融入新的部落或民族的符号中去,产生新的符号。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龙,就是综合了多种部落或民族符号的产物。这种精神符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赋予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内涵,它所蕴含的意义在各个时期、各个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更是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从属性上讲,中国龙与西方龙不同,中国龙一直具有自然崇拜的特征,不分善恶,是一种超越世俗、需要敬畏的神秘力量的存在。在政治上,龙长期以来都是帝王的象征。当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的时候,龙又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具有了新的意义。
龙作为一种由多种动物结合而产生的形象,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和合文化,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源头之一。龙文化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根深叶茂,直至今日仍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有关龙的地名,还是有关龙的成语,抑或是各地的龙王庙,都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仰。在重大节日中,舞龙、赛龙舟,就是龙文化的具体体现。民间更是有“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其又被称为春耕节、春龙节等。
在先民的眼中,玉是石之精髓,集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既有温润的气质,又有独特的色泽,给人以愉悦、安详之感。因而玉石被赋予神秘的内涵,成为远古各族群的精神纽带。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主要器类,对玉器的研究是认识红山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形成的依据等级使用和随葬玉器的制度就是“礼”的雏形,因此,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或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是红山文化的精神寄托,红山玉器借由其古朴的形式和神秘的纹样,向我们昭示着敬畏自然、崇尚秩序的思想观念,也体现着远古先民追求中和之美的审美情趣。从那时起,玉文化就根植于中国人的情感与理念,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红山文化的文明化进程存在着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早期文明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苏秉琦先生是这样描述红山文化的:“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迹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更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曙光。”辽西这个既神秘又繁荣的地区自带的开放、包容、自由的气质,与中原地区的古文明相互影响、融合,逐渐蔓延到整个中华大地,润泽千年。
和谐、和合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的纽带,在历史长河之中推动着世界的和平发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曾提出这一观点:未来世界的一体化只能运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来实现。他是这样说的:“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
这一件红山玉龙历经沧桑却依然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它的身体里蕴藏着的巨大的能量,是中华文明中和合共生、厚德载物、包容万象、和而不同等独特人文精神的极佳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中无限的包容力和吸引力,正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

本文摘自《百川汇流: 各民族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李游、赵坤、冯正国等撰,广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9月。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