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一座建筑如何沉淀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文化地标,一座博物馆如何成长为连接江南与世界的桥梁?
苏州博物馆本馆明年将迎来建成的第二十年——这座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现代园林式博物馆,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传递江南文脉、融汇东西方视野的使命。澎湃新闻近日就此专访了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回顾这座博物馆从当年的“建筑现象”成长为当下“文化现象”的历程。
苏州博物馆筹建始于1960年,其最初馆址位于太平天国忠王府,本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于2006年10月建成开馆,它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将现代设计语言与苏州传统建筑美学相结合,成为当年现象级的新建筑。

地处苏州古城拙政园边的苏州博物馆本馆
2012年起,苏博成功打造了“吴门四家” 系列特展(2012-2015年),包括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苏州籍画家的大型展览,使每个特展都成为书画界的年度盛会。2016年推出的 “清代苏州藏家” 系列学术展览,2021年又建成开放苏博西馆,2025年推出的年度特展——“从拙政园到《长物志》”与“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都有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这几年来,无论是展馆建筑、展览、学术、文创,苏州博物馆几乎都成为国内文博界的顶流之一,且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立江南,观世界”的定位下,苏博持续构建起一套既具在地深度、又有国际视野的展览体系。

“从拙政园到《长物志》”展览海报
谢晓婷:其实最早是想通过“为什么有园林”这样一个问题讲起,所以在前面呈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文人精神,再具体过渡到拙政园这个案例,然后再到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案例,比如说圆明园,到西方的园林,最后再到莫奈花园。本馆与西馆推出的两大展览“从拙政园到《长物志》”、“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一个是微观个案的解剖,一个是宏观角度,希望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两个展览一起看,这样有可能更能了解到江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
我们的“近代大家”系列还在做,之一个是章太炎,第二个是李根源,今年是何澄(何亚农),明年是柳亚子。其实我们是有一个逻辑的,等到明年年底,就把整个江南文化的三部曲全部讲完。从2012年开始的“吴门四家”,到“清代藏家”,再到“近代大家”,苏博花了十来年时间,用12个展览讲了苏州500年。对苏州500年文化的发展,艺术的传递和嬗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传播吧。
从个人切入讲述大的文化背景
澎湃新闻:一直感觉苏博展览要呈现的素材很多,选择的空间很大。
谢晓婷:是的,所以我们都是以个人来讲大的背景,比如“吴门四家”,并不仅仅讲他们绘画上的成就,还讲到了当时明代社会、经济、园林各方面。2013年其实我们每个月都做一个讲座,讲方方面面,说到清代藏家的时候,其实是通过他们收藏的故事,讲清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苏州博物馆毕竟是苏州综合性的博物馆,最重要的一个责任是传递苏州历史文化,或者说传递一个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历史文化的职责,这些展览也见证了苏州博物馆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再回望2012、2013年做的“吴门四家”系列展,那时的策展团队,现在有的是馆长、副馆长,有的留美成为博士后了,有的已经在中国文博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这十几年不仅仅是苏州博物馆在成长,策展团队的这批人也在成长。
我是学近现代史的,但我之一个策划是“吴门四家”,开始真的需要不断去学习。我依旧能记得,从沈周的一幅画里能看到,沈周题跋讲他和朋友们去西山看杨梅,只尝到了一颗杨梅就想到文徵明不喜欢吃杨梅,因为他牙口不太好。他喜欢喝宜兴的阳羡茶,喜欢用无锡的惠山泉泡宜兴的阳羡茶,他可能是个近视眼,他八十多岁依旧能写蝇头小楷,如果不去具体做一个展览,是不可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