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后,你有没有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动?可能还出现了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不好,心慌胸闷?那你很可能是遇到了“节后综合征”。
当大家突然从“假期模式”向“工作/学习模式”切换时,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及心理状态未能同步调整导致了应激反应。就好比一台机器突然改变了运转速度,各个部件还没来得及配合好,就会出现一些小故障。“节后综合征”是指长假结束后,因生活节奏突变、生物钟紊乱引发的短期身心适应障碍。
1
“节后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呢?
1. 生理症状
1) 睡眠失调:可能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早醒)或嗜睡(白天昏沉)的情况。假期里晚睡晚起,生物钟被打乱,到了工作日,自然难以适应早睡早起的节奏。
2) 消化紊乱:常表现为腹胀、便秘、食欲减退。假期饮食无度,日均热量摄入超标,肠胃超负荷运转,假期结束回归正常饮食后,肠胃一时间难以适应。
3) 躯体疲劳:头痛、肩颈僵硬、四肢无力也是常见的症状。假期里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肌肉代谢率降低,乳酸堆积,导致身体疲惫。
2. 心理症状
1) 情绪波动:焦虑(对工作任务的抗拒)、抑郁(假期结束的失落感)、注意力涣散。
2)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决策困难。大脑还未从假期的放松状态中“重启”,对工作和学习的专注度不够。
3. 行为异常
1) 效率滑坡:工作时频繁走神,完成简单任务耗时延长。
2) 逃避倾向:拒绝社交、沉迷游戏/短视频。试图延续假期的愉悦感,逃避工作和学习的压力。

2
深度解析四大诱发因素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
如何调整“节后综合征”?
五步科学干预法帮您解决!
之一步:阶梯式作息重置
①提前适应:假期最后2天按工作日作息起床,午休控制在20分钟内。
②睡眠优化: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 秒→呼气8秒)。
第二步:轻断食调理肠胃
三日饮食计划:
第1天:小米粥+蒸南瓜(修复胃黏膜)。
第2天:西兰花沙拉+酸奶(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
第3天:清蒸鱼+糙米饭(逐步恢复蛋白质摄入)。

第三步:微运动激活身体
①办公室拉伸: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肩颈绕环+靠墙深蹲”。
②有氧恢复:每日快走30分钟(心率维持在110~130次/分钟)。

第四步:心理脱敏训练
①任务拆解:将首周工作分解为“10分钟可完成”的微任务,每完成一项打勾奖励。
②情绪日记:记录每日焦虑点(如“担心PPT做不完”),并标注理性解决方案。
第五步:特殊人群关怀
①慢性病患者:复工后3天内监测晨起血压/血糖,避免骤增药量。
②高强度岗位者:采用“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防止过劳。

参考文献
1.熊泽森,董骏,浅谈节后综合征[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8(6): 45-47.
2.潘斌韬.教你轻松应对节后综合征[J]. 健康博览, 2025(2):14. DOI:10.1234/j.cnki.2025.02.014.
3.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节后综合征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国心身医学杂志, 2023, 25(3): 201-205.
图| ***
原标题:《600号科普 | 科学应对节后综合征:从“身心疲惫”到“满血复活”》